从出征到入驻空间站,航天员都经历了啥?

装修宝典06

从出征到入驻空间站,航天员都经历了啥?,第1张

从出征到入驻空间站,航天员都经历了啥?
导读: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为什么神舟12号的这次发射这么重要?

因为这次任务与未来空间站的建造息息相关或者可以这么说,从神舟1号到12长达22年的航天蓄力,为的就是空间站这个中期目标,根据国家对空间站建造的任务,规划一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三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宇航员杨利伟2003年上天的时候刚满38岁,而这次上太空的三位宇航员年龄都超过了45岁,即便是最小的汤洪波也有46岁,这方面可以说明我们培养宇航员的经验更丰富了另一方面或许也可以侧面说明,神舟飞船的舒适度,在提升对年龄的要求也没那么高,未来空间站建成之后,来自17个国家的9个项目会加入到中国空间站的合作实验项目中来,中国的空间站将成为一个造福全人类的太空实验室,让我们一起期待那一天。

从出征到入驻空间站,航天员都经历了啥

随着长征二号火箭的成功发射,这里面的三名航天员正式的开启了他们的太空之旅,在进入太空之前这三名宇航员要承受比自身重力重5倍的加速度。顺利进入太空以后航天员需要操控载人飞船与天和号空间站进行对接,这个工作看起来简单实际上为了完成这一个动作,这三名航天员已经不知道练习了多久,因为这操作不容许任何失误。最终这个对接过程历经了65个小时终于成功顺利的完成了。空间站对接完毕以后,宇航员就开始先后进入了空间站内。这整个过程也说明了我国在航天领域上又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名宇航员的任务是什么?

我简单的讲啊,就可以比喻成我们去装修一个新家,这三名航天员在轨期间主要完成4个方面的工作,之一呢就是开展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这新家已经装好了,进去是软装的,摆一摆啊打扫打扫啊,对吧?第二呢要开展出舱活动以及舱外的作业,你叫新家的周围转转,看看有没有漏风漏雨的地方啊,跟邻居打个招呼等等啊,看看外部的环境,要出去看一下。第三是要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实验,这个就是等于说来到新家以后咱是不是得给这个做做饭对吧,烧烧水打打空调,看看周围的这个家用电器好不好使啊,就研究研究。第四呢,是要进行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你每天在家里是不是要健健身啊,跑跑步啊,看看自己的身体情况啊。

众所周知,宇航员在太空处于失重状态,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地球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他们必须穿着专用的服装,睡专用的睡袋,吃专门的食物。但是你知道他们连书写都必须使用专用的笔吗?

一、钢笔会失灵

钢笔可以书写,主要靠的就是毛细作用。简单来讲,当细如毛发的玻璃细管插入浸润液体中,管内液体上升,水平面高于管外,比如水。当插入不浸润液体中,管内液体会下降,水平面低于管外,比如水银。

钢笔书写时,利用的也是这个原理。钢笔墨水与纸之间是可浸润的,当用钢笔写字的时候,通过在纸面按压施力,钢笔笔尖的分叉会变大,便于墨水留出。而纸面与墨水的毛细作用,则会引导墨水不断地向纸面移动。

当不使用的时候,笔尖会较为收缩,且由于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笔胆内空气较少,无法抵抗外部的大气压,所以墨水会被牢牢地压在胆内。但是进入太空,由于失重的关系,失去了外部的压力,笔胆内又残留一小部分的空气,反而会向外施压,分叉的笔尖不再能够阻挡墨水的冲力,所以钢笔在太空中容易出现漏墨的现象。

二、铅笔会“捣乱”

既然钢笔墨水由于失重容易失灵,那么没有墨水的铅笔可不可以呢?

铅笔倒是可以在太空进行书写,但是我国和美国的宇航员依旧不选择使用铅笔。因为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它的笔芯是石墨和黏土混合做成的。这样的笔芯坚硬,书写时靠摩擦上色,虽然没有重力或压力的问题,但是摩擦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末。

而太空中由于失重,这些本应落下的粉末,也会跟人体一样漂浮在空中。甚至会飘向仪器的缝隙中,引起短路,也有可能飞进宇航员的眼睛、鼻子、嘴巴,这些都对宇航员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危险。

但是石墨在纯氧中的燃点比空气中要低很多,加上笔杆为木质,属于易燃烧物品。其他国家就曾经发生过在太空中铅笔失火的意外。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虽然已经可以携带空气,无需舱内纯氧,但是由于石墨存在多方面的安全问题,所以一般在太空中也不会使用铅笔。

三、太空笔有什么特别之处?

既然钢笔、圆珠笔、铅笔都不适合在太空中使用,为了满足书写记录的需求,那么就只能研发出一款安全又符合太空环境的专用太空笔了。

美国人Fisher投资了100万美元,研发出了之一只太空笔。它可以在严寒、高温、水下、多种液体中书写,当然也可以在失重的情况下书写。

它采用的是碳化钨珠作为笔尖,经由特殊工艺嵌在笔头,不易脱落又能防止漏墨。笔芯管内充的是氮气,并内置分离浮球,将加压的氮气与油墨分开。书写按压时,压力达到一定数值,墨水才会被氮气推到笔尖。

墨水也与寻常的钢笔墨水不同,采用的超黏变性油墨,平时是类似凝胶的状态,只有当书写时,笔尖转动,墨水才会随着碳化钨珠的旋转变成液体状态。据说太空笔的寿命可长达100年,可书写的时间也高达数十年。

由于它抗冷又抗热,还防水,可以适应多种环境,所以太空笔其实也不仅仅应用于太空。不少户外爱好者在登山、潜水时也会使用太空笔,还有极地考察、建筑装修等多行业领域也都适用。可以说这真的是一项伟大又具有实用性的发明。

对航天员来说,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几个简单的方面。要给航天员在天空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除了刚才我们说到了氧气,还有很重要的就是二氧化碳,在地面正常的呼吸,对二氧化碳是不关注的。最近环保问题,温室效应提得比较多。在封闭空间来说二氧化碳效应是非常明显的,正常生存不停地呼吸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到了一定程度就影响人的生命安全,所以我们要把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清除掉,这是航空生保里很重要的内容。 要除掉湿气,现在要除掉二氧化碳。还有微量的有害气体,主要是有些非金属材料,包括人体会释放出一些非常微量的有毒气体,有害气体,这些我们要去除掉。 举个例子,比如一间新装修的房子,关上门,隔两天再进去味道非常大,不断放出这些东西,我们要把这个处理掉。飞行器就相当于一个封闭的房间,航天员在里面,这些有害的气体不停释放出来,我们的工作就是把它处理掉。是自己释放毒气毒害自己。主要是非金属材料产生的,包括刚才提到的大小便也有一些异味,这也是要去除掉的气体。主要是扩散问题,因为是在密闭的空间里,没有办法开窗,我们在地面很容易就解决了。还有哪些与地面上很多不同的生命保障环节? 提到的给航天员提到的氧气,我们现在用的是带高压的压缩气体。这个压缩气体,我们现在要有几百公斤的压力,有这样的容器,里面装几百公斤的压力的气体,这样的话安全性要求非常高。这样的东西,我们大家知道平时我们的煤气罐、医院用的氧气瓶都属于压力容器,我们的压力比这样的压力远远高得不止几倍,几十倍的压力,相当于很危险的,如果它出问题会产生爆炸,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要把这些东西做好也是非常难的事情,这是不一样的东西。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是两个名词八个字,但是它们涵盖了关乎着航天员生命的一些很重要的信息和设备。这两个字,我们可以在前几次很多的飞行实验中也听说过,也了解到过,但是前几次的飞行都是单个飞行体飞到太空中,这次“神八、神九、神十”的任务是与天宫一号进行对接。 这次交会对接与以往任务相比,在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两个方面有什么新的挑战?对我们来说,从目前来看,挑战更大的是时间问题。我们前期的飞船从神舟五号载人到六号、七号,最长飞行在轨时间是五天。目前交会对接任务来看,天宫一号要在轨飞行两年,两年的工作要求对我们来说是更大的一个挑战。对我们产品的寿命和可靠性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我们要在天上连续工作两年,特别是一些转动部件。举个简单例子,比如大家开车,开几千公里或者开几个月就要维护保养一下,对我们来说,没有维护保养的机会,必须一次做好,这是更大的挑战。 另外从技术上来讲,还有一些组合体空间。前期飞船只有一个轨道舱和飞行舱,交会对接任务以来有了更大的厅,我们叫做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相当于它的容积远大于轨道舱和返回舱的容积。航空生保系统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里有一套,在飞船里有一套,交会对接任务来说要靠两个飞行器共同完成在轨的飞行保障和生命控制问题。 这里就有一个组合体如何集中控制的问题,我们怎么来利用优化相关资源,怎么把组合体的飞行模式控制到更好,这是我们以前没有做过的。另外就是刚才提到的综合净化的问题。我们在飞船里对微生物和微量有害气体,飞行时间短,这个问题显得不是很突出,对于交会对接两年飞行任务来说,微量有害气体非常突出,包括微生物也非常突出,这是我们要提到的综合净化,包括刚才提到的二氧化碳,包括微量有害气体,包括微生物,这是我们要在这次任务中重点强化的,综合净化问题。还有一些微尘微粒,我们也有一套专门的设备清除掉。还有对我们来说就是间断工作,“神八”是之一次无人飞行,我们的天宫一号来说先发射了几个月,已经在轨飞行了几个月,“神八”追上去对接,对于航空来说要从神八的无人飞行到神九的有人飞行,中间又要转入无人飞行状态,又等到神九的有人飞行,再转入无人飞行,这种间断的飞行模式,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 另外对于天宫一号来说,我们还为了后续国家的空间站准备了一些新的技术验证,这是一个实验的平台,为后续的任务做准备。以前是一个飞船,现在是有天宫一号在这儿,其实相当于给宇航员多了一个生活工作保障的系统。但是这种系统多了以后,其实是需要一个大的系统,统筹安排和设计就复杂了许多。包括现在天宫一号与返回舱、与“神九”组合在一起以后,有了一个工作室,有了一个厨房,有了一个卧室,这样的系统大了以后,整个统筹安排需要更加全局的设计。具体是怎样安排的呢?从目前在飞船自主飞行没有对接之前靠它自己的这套航空生保来工作,来维持大体的环境和温湿度空气和压力,这是靠它自己的设备。对接以后,组成了一个组合体以后,靠目标飞行器,就是天宫一号来作为主分,功能转换到天宫一号从航空生保来说它是主分,但是中间有一个交叉段,就是飞行的轨道舱作为共用的,刚刚您提到了天宫一号是作为工作舱,也是一个起居舱,还可以作为医疗保健舱,航天员主要生活工作都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里。但是刚才提到的生活这一块的厨房,实际还在飞船的轨道舱,我们综合利用资源,可以减轻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要携带更多物质和设备的压力。天宫一号、轨道舱、返回舱,轨道舱是不是最小的空间?返回舱是最小的。返回舱几乎没有生命支持,这个阶段不需要它做一些生命支持的工作,当然返回舱自己返回的时候有一套自己的生命支持系统。它还有一整套的完整体系供宇航员返回地面。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三位航天员他们是: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他们有着相同的年龄:42岁;他们有着相似的体重,相近的身高,甚至他们的成长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都有诸多相似之处

翟志刚瞒着家人入选神七宇航员梯队

中国网9月17日讯“如果‘神七’还是擦肩而过,我还是要继续努力。”曾两次与“飞天”失之交臂的翟志刚,终于成为神七正选航天员,这是他第三次入选神舟宇航员梯队,他对于自己飞天梦想的表白感人至深。

入选神七宇航员梯队 兄长也未透露

16日傍晚,记者接通翟志刚兄长翟志强的手机时,传来了一片嘈杂声。原来翟志刚成神七宇航员热门人选的新闻刚传开,全国各地的记者以及翟家的亲朋纷纷赶到了翟志刚的老家齐齐哈尔采访祝贺他的家人。

“今天已经接待十几位记者了,接的 *** 也老多了,两块手机电池都没有电了。”翟志强告诉记者。事实上,他也是16日早晨接到某电视台的采访 *** ,才知道翟志刚入选神七宇航员梯队的。

两兄弟最近一次见面也是去年8月份的事情了,当时翟志刚因为出席家乡的一次活动才得空回家看望兄弟姐妹。

“平时主要是 *** 联系,也就是唠唠家常,志刚从不说工作上的事情。”翟志强说,弟弟最近一次打 *** 回家是9月初,也只是问问“家里有没有困难,缺什么没有”,没有说其他任何话,语气也没有特别之处,因此他也不知道翟志刚入选了神七宇航员梯队。

翟志强家简陋的小屋里,有一幅海报显示这个家庭与航天有关,就是墙上贴着的6位“神六”候选航天员穿着航天服合影的海报。翟志强说,这是4集纪录片《再上太空》的海报,纪录了“神六”从训练到选拔再到发射的全过程,是弟弟翟志刚特意邮回家的。

两次与“飞天”失之交臂

今年42岁的翟志刚入选宇航员队伍已经10年,两次入选“神五”、“神六”梯队,两次与“飞天”失之交臂。

2003年“神五”飞天前,翟志刚和杨利伟、聂海胜同时成为“神五”的备选宇航员。杨利伟被确定为“神五”宇航员后,翟志刚和聂海胜曾陪着即将出征的杨利伟在媒体面前亮相,做出征前的汇报。作为备选宇航员,他们一直将杨利伟送到“神五”舱口。当所有镜头灯光都对准杨利伟时,他们一直微笑着向人群挥手。

“当时为杨利伟捏一把汗,并没有想‘他上了,我没能上’。”翟志刚这样回忆当时的感受。

翟志刚在“神六”发射前再次成为热门人选,而同样可惜的是,他再次失之交臂。有记者问他,距离那么近,却没有得到,会不会觉得惋惜?他说:“就是因为太近了,所以跟着一样光荣。”

因为强烈的荣誉感,翟志刚一直努力,等待实现飞天梦想,他曾这样表白:“如果‘神七’还是擦肩而过,我还是要继续努力。”

动静皆宜 爱好有挑战性电子游戏

“我好动,不好静;好冒险,不好保守。所有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包括游戏都喜欢。”翟志刚这样概括自己的性格。

而在战友们眼里他是属于“动静皆宜”型。静,他好研习书法,钻得还挺深;动,他交际舞跳得有模有样。闲暇时,翟志刚爱看武打小说,爱看电视小品,模仿起赵本山来,还真有几分神形兼似。他还有个不为人知的爱好——爱玩电动玩具。每次给儿子买回电动玩具来,他自己先玩个痛快,再给儿子当教练。

而在他的老师张玉尧眼里,翟志刚当特能吃苦,而且年少时就有抱负。张玉尧说,当年的翟志刚以诗言志,给他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千秋同窗好,好友品学优;十载寒暑日,同年发奋读。校友齐努力,品学振长空;只待花开日,伟业九州红。”这是翟志刚在毕业时写下的诗句。

寒门子弟 母亲炒瓜子培养出飞行员

“志刚非常孝顺我母亲,现在母亲去世了,他也很关照我们在老家的兄弟姐妹,时常寄钱回来支助,常常打 *** 问有没有困难,缺什么。”翟志强告诉记者。

翟志刚幼时家境困难,由于父亲长年卧病在床,家全靠母亲贾桂芝卖瓜子支撑。从中学到高中,翟志刚每天放学到家就做饭,然后骑自行车把妈妈从镇上接回来,再帮妈妈炒一锅瓜子,再匆匆赶回学校上晚自习,六年里风雨不误。

空军飞行学院来招人了,翟志刚高兴地报了名。得到考上消息的那天,母亲比翟志刚都高兴,“哎哟,我老儿子可出息啦!”贾桂芝向邻居借了20元钱,给翟志刚买了一个旅行包,可是却没有什么东西来装满它。母亲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给儿子带的,便细心地炒了一锅瓜子,一粒粒地选出个大饱满的,装到旅行包里,可还是撑不鼓包,老人对着旅行包默默流泪。

临走前一天,母亲从贴身的小包里掏出一张带着体温的5元钱,硬塞到儿子手里。翟志刚将一个用纸糊的小箱子留给母亲,里面全是1分、2分、5分的硬币,这是他高中3年积攒的零用钱,足有100多元,看到这些全家人都哭了。翟志刚到学校后,每月津贴12元,自己只留下2元,其余全寄给了母亲。

孝顺儿子 干好工作告慰母亲

翟志刚说:“在我一生当中,对我影响更大、给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我母亲,从事航天员的职业,对我母亲来说也是一种告慰。”

母亲也以儿子为骄傲,年老时很想念翟志刚,每有飞机从头顶飞过,母亲总喃喃自语说:“这飞机说不准是我家志刚开的。”

2003年母亲病危时,家人为了不耽误翟志刚备选“神五”的训练,一直瞒着他,直到母亲离开人世,才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翟志强说,从2003年4月份开始,翟志刚7个月没和母亲通 *** 。其实,翟志刚并不知道,他一直牵挂的母亲已瘫痪在炕整整7个月,他最后一次要跟母亲说话时,母亲已经3天水米未进。11月21日,噩耗传到北京航天城的翟志刚家中。母亲去世两天后,翟志刚回到了家,进屋就跪在母亲的灵前磕了3个响头,泪流满面地看母亲最后一眼。

“现在,我们都希望志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飞天梦。”翟志强说,弟弟已经当了10年航天员了,飞天一直是他的理想。

翟志刚简介

翟志刚,男,汉族,黑龙江龙江县人,党员,大学文化、双学士。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91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 *** 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正团职,上校军衔。曾任空军试训中心某团飞行教员,飞过歼七、歼八等机型,安全飞行950小时,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曾入选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2005年6月,入选神六航天载人飞行乘组梯队成员。 [中国网]

神七宇航员景海鹏:招飞落榜 绝食三天

在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的眼里,景海鹏有股不服输的劲儿。这位与翟志刚、刘伯明同年出生的航天员自我要求特别严格,训练特别刻苦,不仅自己经常“开小灶”,还拉着战友们加班加点。

“飞行员和航天员都没有捷径,坚持是唯一的选择。”景海鹏说,“我理解,航空与航天更大的区别在于,航空可以99分,航天必须100分。航空的错误可以弥补,航天则无法弥补,航天员必须做到‘零失误’。”

矮个子成了“钢铁前锋”

景海鹏的家乡在关公故里山西省运城市。小学5年级时,小海鹏喜欢上了打篮球。家里买不起运动服,父亲就给他买了件背心,正面画上海鸥和大海,后背写上大大的“5”号;母亲用自家织染的蓝布,为他裁剪了一条短裤。穿上这身服装出现在球场上的海鹏,被大家叫做“海鸥5号”。

因为个子矮,打不上主力,不服输的他刻苦训练,最后靠准确的投篮技术,成了队里的篮球明星,现在则是航天员篮球队的“钢铁前锋”。

“成为‘钢铁前锋’,靠的是‘犟脾气’。”景海鹏说,通过打篮球,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努力,谁也不比谁差。

崇尚体育,喜欢锻炼,成为景海鹏生活中重要的内容,至到现在,他每天都坚持运动。正因为这样,才磨炼了他的意志,铸就了一个好身体,使他当上了飞行员、航天员。

招飞落榜 绝食三天

1984年,空军在运城招飞行员,景海鹏落选了。景海鹏的妹妹景艳芳回忆说,当时可能是因为学习时间太长、劳累过度,大哥眼睛里有些血丝,所以没有验上。

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父亲打算不再让他继续上学了。

“我也想让他上,可那会儿家里3个孩子都要上学,家里根本没法维持。”景海鹏的父亲景靠喜回忆说,小海鹏得知自己不能再上学后,3天3夜都没有吃饭。

看见海鹏伤心的样子,心疼不已的父母最终决定让儿子再读1年。1年的苦读后,景海鹏成功考上航校。

当兵就要准备打仗

毕业时,景海鹏成绩门门优秀,航校想让他留校当教练机教员。景海鹏婉言谢绝。他说,当兵的就应该时刻准备打仗,他要成为战斗机的飞行员。

学校同意了景海鹏的要求,把他分到了空军飞行部队。之一次参加打空靶练习,景海鹏命中了21发——按照规定,命中4发就是优秀。在战友们惊奇的目光中,“把靶几乎打烂了”的景海鹏一“出手”,就创造了所在部队打空靶的更好成绩。

一夜学会游泳

在飞行学院,景海鹏是一名出色的飞行学员。训练中有一个项目——游泳,只有游够50米才算及格,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可能。景海鹏是北方的“旱鸭子”,从小没下过水,训练时要么瞎扑腾,要么被水呛住,临近考试还不会游。

考试的那一天,景海鹏咬了咬嘴唇,从深水区下水,不知一股什么神奇的力量鼓舞着他,竟一气游了50米到了对岸。战友们为他鼓掌,他又折返身子向深水区游去,到池边觉得体力还很好,又折向新的目标冲刺。结果,一夜之间,他不但会游泳了,还竟然连续游了200米,达到优秀成绩!

景海鹏刚上岸,衣服还没来得及换,学员队领导当场宣布给他记“嘉奖”一次,这是他参军后得到的之一个嘉奖,也是入学后全中队的之一个嘉奖。事后有人问他,一夜间能游200米是什么动力?他回答说:“不论干什么事,一定要有信念,永不放弃!”

这次任务,每一项都很难

神六发射时,景海鹏和刘伯明作为备选乘组双双与神六失之交臂,然而通过努力,景海鹏又入选神七乘组。他认为这里没有窍门,只有坚持,再坚持,因为对载人航天事业的追求是永远的追求。景海鹏在每一年的年终总结里,总有一句话:我会沿着自己选择的载人航天之路永远走下去。

“这次任务,每一项都很难。”景海鹏说,“我们在确保完成各自任务的前提下,还必须清楚同伴的任务,每个人都要具备承担其他岗位工作的能力。”

这10年间,要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作贡献的信念一直支撑着景海鹏,一定要沿着自己所选定的载人航天路走下去。所以平时的各种困难,包括家庭的,他相信都可以克服。2000年,他岳父患了癌症,在医院住了半年。在那种情况下,他晚上抽空去看望老人,并坚持学习,没请过一次假,没耽误过一次训练。最后在转阶段的考核中取得了全优的好成绩。航天员去俄罗斯训练20多天,训练完一进家门刚放下包,老家来 *** :老人已经走了。

点评景海鹏

航天员大队长申行运:景海鹏语言表达能力强,思维逻辑性好,身体柔韧性好。

航天员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景海鹏对事业执著,素质全面,组织协调能力非常强,很适合03号岗位。

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景海鹏无论思考问题还是做事都很细致认真。

航天员选拔训练主任设计师吴斌:景海鹏协作意识强,不管放在哪个岗位上,都能很好配合

神七航天员刘伯明

神七航天员刘伯明家乡探访记

新华社记者 巩琳萌 于晓泉

绕过一片绿油油的小菜园,一间砖瓦房映入眼帘。褪了色的门框上,镌刻着“光荣军属”4个字的红色牌匾显得格外鲜艳。

在这个金秋的下午,当我们到达刘伯明位于黑龙江省依安县红星乡东升村的老家时,出门迎接我们的老人,正是刘伯明的父亲刘志生。老人穿着儿子寄给他的军裤,看起来心情很好,但是言谈之间稍显疲惫,因为不到两个月前,他刚出院。

老人说,上次见到伯明是在去年11月,父子俩在一起只待了两天;最后一次通 *** 是在今年4月,自己住院前。

走进屋里,醒目处全是和刘伯明有关的照片:被 *** 接见的照片,和其他航天员在一起的照片……整面墙记录着一个航天员的成长与荣誉,一个家庭的光荣与骄傲。

一张刘伯明与父亲在去年的合影吸引了我们。与那些被放大了摆在醒目位置、场面宏大的照片相比,这张角落里的家庭合影并不起眼。但是照片中,那个一身军装、紧紧挽着父亲胳膊的刘伯明,脸上洋溢着一种略带稚气的微笑。

刘伯明,他是怀揣太空梦的少年们的榜样和偶像,但是同时,他也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当这栋房子还是土坯房的时候,他就在这里生活学习、计划未来。

父亲说,伯明小时候和其他孩子没什么两样,那会儿家里小孩多,晚上睡觉前还得查查看有没有少哪个。孩子们吃得不好,都是苞米面儿等粗粮,但是身体都很棒,没有生病的。

父亲说,伯明小时候爱拆东西。当时家里最值钱的是一个收音机,结果被上小学的他给拆了。父亲很生气,但是转眼发现他又把收音机组装起来了,能用也能听。“伯明很聪明。”

父亲说,现在的伯明被其他航天员称作“小诸葛”,教官多么刁钻的问题也难不倒他。说到这里,老人的语气中明显流露出骄傲和喜悦。

老人没有对我们说,他想念刘伯明,虽然这满墙的照片就是明证,虽然我们都知道1985年后他们父子相处的时间可以用天计算。

但是,老人不说思念,他说:“伯明爱好这个,我们支持他。”

屋外的土路,蜿蜒而漫长,因为刚下过雨,路面上是一个接一个泥坑。这就是刘伯明高中3年每天骑车上学必走的路。村子里的人都说,这条路和以前不一样了,“现在好走多啦,以前下了雨就是黑泥水儿。”

难以想像,当时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每天就在这样一条泥泞的路上,两头不见太阳地来回跑着,往返20公里去读高中,风雨无阻。

说到高中的故事,有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刘伯明的母亲。那时,刘伯明三四点钟起床准备上学,他的母亲提前一个小时起来为他生火做饭。晚上,母亲又把饭热在锅里,等他回来。

这位淳朴善良的母亲,于2003年过世。当时刘伯明一直不知道母亲生病,直到抢救不过来,家人才通知他。

也许母亲能够看到儿子今天的成就。因为刘伯明即将成为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 (本文来源:新华网 )

(无法粘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