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的介绍

装修宝典010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的介绍,第1张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的介绍
导读: 1、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的介绍2、1931年中国有没有直升飞机?3、升国旗的意义是什么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简介4、为什么升国旗时我们要立正敬礼5、天安门升国旗为什么不到顶,只升到28.3米6、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的企业文化中国直升机设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创建于1969年12月,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是中国唯一的以直升机型号研制和直升机技术预先研究为使命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单位。研究所现有职工2000余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00余人,高级工程师350多人,国家级、部级专家8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511人才”14人,研究员90余人。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先后承担和完成了直八、直九、直十一等30多个直升机型号及其改进改型研制任务和直升机关键技术的预先研究工作,在中国直升机的发展史上创造了多个之一。

1931年中国没有直升飞机

1938年,年轻的德国姑娘汉纳赖奇驾驶一架双旋翼直升机在柏林体育场进行了一次完美的飞行表演。这架直升机被直升机界认为是世界上之一种试飞成功的直升机。

1939年春,美国的伊戈尔西科斯基完成了VS-300直升机的全部设计工作,同年夏天制造出一架原型机。这是一架单旋翼带尾桨式直升机,装有三片桨叶的旋翼,旋翼直径85米,尾部装有两片桨叶的尾桨。其机身为钢管焊接结构,由V型皮带和齿轮组成传动装置。起落架为后三点式,驾驶员座舱为全开放式。动力装置是一台四气缸、75马力的气冷式发动机。这种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构型成为现在最常见的直升机构型。

1939年,美国人西科尔斯发明了之一架直升机,机身外形和现在的没多大区别,仍被设计者采用。

我国直升机的发展

1直5(Z-5)

直-5是我国制造的之一种多用途直升机,也是新中国直升机科研应用的开端。

研制初期代号“旋风25”,原型为苏联米-4直升机。

1958年2月,哈尔滨飞机工业公司按照苏联提供的 *** 图纸资料开始仿制米-4,1958年12月14日首次试飞,1959年初由国家鉴定委员会正式验收,投入批生产。63年9月21日航定委同意直5直升机优质过关,批准定型投产;其动力装置活塞-7于同年12月25日优质过关,投入批生产。共生产了545架。

直-5可用于物资、人员输送、救生、边境巡逻。1980年停产。

直-5采用1台活塞-7气冷星形14缸发动机,功率1770马力(1250千瓦)。主螺旋桨直径21米,长为168米,高为44米。起落架为固定四点式,前起落架横向轮距153米,主起落架轮382米、前主轮距379米。机舱体积达16立方米,一个侧舱门,一个蚌式后舱门。一次可运载11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8个伤员担架和1名医务人员。发动机舱位于机头,通过传动轴驱动机舱顶部的主旋翼和尾部的尾桨。驾驶舱位于机头前上部,两人机组,两人均可独立完成飞行操纵。可装载12吨货物,吊运时可运载135吨。直-5的机舱内可装卸北京212A吉普,该吉普常用于作为78式82毫米无座力炮的载车,为空降兵提供火力支援。更大威力的是75式105mm无坐力炮,于1964年研制,可摧毁主战坦克、装甲车辆和坚固野战工事等,1975年设计定型。火炮由炮身和炮架两部分组成。采用了高、低压发射原理和炮口制退器与缩小喷口相结合的 *** 。仍由北京-212A轻型越野车携带。初速(破甲弹)503米/秒,更大射程(杀伤爆破榴弹)7400米,有效射程(破甲弹)1100米;直射距离(破甲弹)580米,射速5~6发/分,炮身长3409毫米。尾桨为3片推进式玻璃钢奖叶,驾驶员座舱位于机身前上部 舱内有2个座椅。起落架为4轮式;动力装置:1台气冷式14缸塞—7发动机,更大功率1250千瓦(1700马力)。

2直6(Z-6)

直-6是在直-5基础上改型设计的以空降为主的多用途直升机,1969年12月15日首飞,共生产了15架,未能正式投产,在此不做详细介绍。

3直7(Z-7)

60年代中期,我国在研制轻型和中型直升机产品的同时,也开始考虑自个研制能装载一个加强排兵力的重型直升机产品。根据部队提出的需求,1969年,中国航空研究院决定由新组建的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承担重型直升机的设计任务,直升机的编号为直7。 1970 年3月,直7研制工作开始,承担研制的有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2个工厂。

直7的研制方案是:装两台涡轴5甲发动机,采用6片旋翼;除重新设计桨毂和减速器外,其它尽量采用直5和直6的零部件。直7设计为更大起飞重14400千克,有效商载3500千克,更大速度240千米/小时,更大航程35O千米,实用升限6000米 。

1971年直7开始进行机体和部件的静力试验及调试。其间,领导机关曾决定将直7作为舰载直升机的试验机,到197l年9 月,直7改舰载的工作停止,继续作为普通直升机研制。

1975年5月,直7零部件加工完成了97%,并已装配成两架机体,配套生产的成品已 *** 9O%。1979年,直7重型直升机完成了全机静力试验。

然而,1979年6月28日,国家决定直7重型直升机研制工作停止.其原因是由于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同时投资研制两种重型直升机,为了全力确保由江西景德镇直升机厂承担研制直8型直升机项目,直7直升机只得为直8让路,从而宣告了直7重型直升机的夭折。尽管直7项目下马了,但直7研制的许多成果为后来成功研制出更大起飞重量达13000千克的直8重型直升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直8(Z-8)

我国于70年代末购进了14架法国航宇工业公司研制的SA321“超黄蜂”大型多用途直升机, 交由海军航空兵部队使用。该机型在法国于1966年开始交付使用,装备后成为我国之一代舰载机。随后,我国开始在“超黄蜂”得基础上仿制直-8。

直-8的研究工作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与昌河飞机工业公司共同执行。总体的规划是以直-8舰载反潜型为突破口,进行引进仿制,随后进而改进研制直-8陆军型,从而逐步提高我国大中型直升机科研、生产和装备的水平。1976年研制工作开始,首架原型机于1985年12月首飞,1989年11月通过国家技术鉴定,1994年12月设计定型。1989年,首架生产型直-8于交付海军航空兵使用。(文字:加特林)

我国于70年代末购进了14架法国航宇工业公司研制的SA321“超黄蜂”大型多用途直升机,交由海军航空兵部队使用。该机型在法国于1966年开始交付使用,装备后成为我国之一代舰载机。随后,我国开始在“超黄蜂”得基础上仿制直-8。

早在60年代中期,我国在研制轻型和中型直升机产品的同时,已开始考虑研制能装载排级单位的重型直升机。1969年中国航空研究院决定由新组建的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承担重型直升机的设计任务,机型编号为直-7。研制方案是:装两台涡轴-5甲发动机,采用6片旋翼;除重新设计桨毂和减速器外,其它尽量采用直-5和直-6的零部件。直-7设计为更大起飞重14400千克,有效商载3500千克,更大速度240千米/小时,更大航程35O千米,实用升限6000米。1971年直-7开始进行机体和部件的静力试验及调试。其间一度决定将直-7作为舰载直升机。1975年5月,直-7零部件加工完成了97%,并已装配成两架机体,配套生产的成品已 *** 9O%。1979年直-7完成了全机静力试验。1979年6月28日决定直-7研制工作停止。据说原因是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在研究直-7的同时,在资金上保障由景德镇直升机厂的仿制直-8型直升机项目。因此直-7被迫夭折,但研制的许多成果为研制直-8打下了基础。

直-8的研究工作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与昌河飞机工业公司共同执行。1976年研制工作开始,首架原型机于1985年12月首飞,1989年11月通过国家技术鉴定,1994年12月设计定型。1989年,首架生产型直-8于交付海军航空兵使用。尽管直-8早已进入批量生产状态,但产量却很少,外界估计仅有15架。直-8曾经被看作中国陆航、海航的一大飞跃,因为这是我国之一种国产大中型多用途直升机。不想在2002年前的漫长岁月里,直-8生产量很低,不超过20架,又变成了一个鸡肋。

直-8采用了常规的直升机总体布局,单旋翼带尾桨。旋翼为6片矩形胶接全金属桨叶,桨毂铰接式,装有挥舞铰、轴向铰和带液压减震的摆向铰。位于尾翼顶端的尾桨共5片。为适应水上用途,采用船形机身,水密舱,两侧有固定水陆两用短翼浮筒,可以进行水上起降。在陆上采用不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直-8采用3台涡轴-6型发动机,两台在减速器前,一台在后,单台更大起飞功率1128千瓦(1550马力)。机内主油箱由3组8个软油箱组成,总有效容积3900升。燃油箱及相关舱室均有通风系统,每组油箱有一个重力加油口,位于机身左侧。

直-8可载运27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此时航程700千米,更大载重情况下可载运39人;也可以载运一辆BJ-22吉普及有关人员;或装载3000公斤货物飞行500千米,或外挂运送5000千克货物到50千米外的目标区域,然后返回原地。用于救护时直-8舱内可载15名伤病员及担架,以及一名医护人员。执行搜索救援时,机上可装备一台液压救生绞车和两只救生艇,在陆地和海上执行救援任务。

实际上我国仿制直-8的目的不在于陆基使用,而是为获得一种可靠的舰载直升机。因此直-8很快发展了舰载型号。直-8可装备吊放声纳、搜索雷达,可采用的武器包括鱼雷或导弹等。执行扫雷任务时,可拖曳一个扫雷具,在距基地92千米的水域以46千米的时速扫雷两小时。布雷作战时可携带8枚250千克的水雷。 下图为原型机的浮水试验。

海军型号的直-8已多次参与实际任务。

直-8还发展了陆军型直-8A

直-8还可用于人员运输、地质勘探、航空测绘、建筑施工、森林防火、边防巡逻、通讯联络指挥等民用用途。直-8曾顺利执行过抢险救灾和科研试飞等任务,1993年首飞西沙成功。

直-8产量低的原因尚无公开资料可询,估计更大的可能是仿制品的性能不行,或核心部件无法自行生产,如发动机。从陆航大量购入米-17来看,直-8在陆军没什么地位。海航装备了直-9,也许这种轻型直升机才是吨位还不大的海军舰艇所急需的。直-8原型SA321性能其实不错,是法军主力,我们辛辛苦苦仿制出来,却又无法解决核心部件问题的国产化问题。

2002年5月外电报道,中国计划恢复直-8的生产,将采用加拿大普·惠公司的PT6系列发动机,进而引进其发动机生产技术。报道称昌河公司在1997年停止生产直-8之前,已经制造了17架,其中12架目前在海军服役。如报道属实,说明军方还是希望能有一种自行研制的大型直升机可用。此外也侧面印证了直-8存在发动机无法自行研制的问题。

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2002年航展上直-8F的出现,宣告了直-8吐气扬眉的日子到来了。F型是直-8A的最新改型,换装了进口PT6B-67A发动机(下图为PT-6B),更大起飞功率从1190千瓦提高到了1448千瓦,升限提高到4700米,有效地效悬停由原来的1900米提高到2800米。F型能在4500米高原启动,发动机大幅度增加了首翻期,达到了3500小时。进气口增装防沙装置,改善野外使用性能,因此座舱上方机体外形上有所变化。用有防冰除冰能力的复合材料桨叶替换原先的金属桨叶,提高了悬翼的寿命效率和性能,改装新的航电系统。F型目前仍在研制阶段,计划2005年换发型投放市场,有望大量装备 *** 使用。而PT6系列发动机也必然要展开国产化工作。

5直9(Z-9)

直-9轻型多用途直升机是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引进法国专利、研制生产的。用于人员运输、近海支援、海上救护、空中摄影、海上巡逻、鱼群观测、护林防火等,并可作为舰载机使用。军事用途包括侦察、近距火力支援、反坦克、搜索救护、反潜、侦察校炮及通讯

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三机部以技贸结合形式,引进法国SA365“海豚”型直升机的生产专有权合同。具体由哈飞负责,引进法国SA365N1“海豚”直升机专利,开始生产直-9,1982年完成了首架机的装配。同年2月6日,直-9 6013号机在首都机场进行试飞表演, *** 总部及各军兵种、各部委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前往观看。9月21日,两架直-9首次交付中国民航广州管理局投入使用。后经哈飞长期努力,发展出多个型别,包括基型直-9,最初的专利生产型,至1990年底与法国协议签订的50架已全部生产完毕,其中28架为基型直-9;另外还有20架为直-9A,直-9后继续生产型,相当于SA365N2;随后哈飞生产了两架直-9A-100,初步尝试了直-9生产的国产化。1993年9月,哈飞又与法方签约生产直-9过渡批22架,另外哈飞还生产了8架直-9民用型。

1988年5月,直-9国产化总指挥部与有关部门签订了承包合同,其中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是总承包单位,用了3年多时间和其他90余家厂所协力攻关,于1992年1月16日成功完成了国产化直-9(国产化率达到719%)的首飞。此后直-9的生产全面转向国产型直-9,该型号定名直-9B。

直-9采用普通旋翼加涵道风扇尾桨的布局。其旋翼系统由4片复合材料桨叶和星形柔性旋翼桨毂组成。涵道风扇尾桨由一个桨毂和13片模锻的轻合金桨叶组成。旋翼桨叶和尾桨桨叶均具有无限寿命。在尾梁的两侧装有平尾,平尾两端各有一块垂直端板,以提高飞行方向上的稳定性。起落架为可收放的前三点轮式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双轮,自动定向,向后收入机身。主起落架为单轮,向后内侧收入机身。起落架上带有双腔油-气减震器。

涵道尾桨是“海豚”直升机的一大特色,优点在于尾桨占用空间小,气动力效率高,尾桨不易为外物所伤。而且由于涵道尾桨空气阻力小,因此“海豚”的速度比普通直升机要快。实际上,“海豚”是目前批量生产的飞行速度最快的直升机。涵道尾桨的缺点是比传统普通尾桨重量大,结构复杂,维护较烦琐。

直-9的动力装置采用2台透博梅卡公司“阿赫耶”1C涡轴发动机,单台功率522千瓦。国产化型直-9上使用涡轴-8甲(涡轴-8A,阿赫耶1C的国产化型号)涡轮轴发动机,单台更大应急功率734轴马力,起飞功率710轴马力,在更大飞行重量时可单发飞行。机上主要机载设备包括甚高频和高频通信/导航设备,甚高频全向信标,仪表着陆系统,无线电罗盘,应答机,测距设备,雷达和自主式导航系统。可以选装的设备包括承载能力为1700千克的吊索和承载能力为275千克的绞车,绞车索长90米或74米。直-9B的机上设备可选装BG-06无线电高度表,150单边带电台,KJ-13自动驾驶仪,40AH电瓶和容量为400升的转场油箱等国产化设备。选装了KDF-806无线电罗盘,KTR-908无线电台,TB-31机内通话设备,电动绞车,带测力计和反光镜的外吊挂,搜索灯等进口设备

根据 *** 陆军和海军航空兵的需要,直-9又衍生出几种军用改进型:直-9A(国产化型)、直-9B(驻港部队,下图)、直-9通讯型、直-9炮兵校射型、直-9电子干扰型、直-9C舰载型、直-9W反坦克型,直-9G。直-9G是W型的出口型,电子设备有所不同。

直-9C舰载型实际上是以直-9为基础改进的,和法国“海豚”的舰载型“黑豹”无太大关系。87年12月2日,为海军改装的直-9C舰载直升机首飞成功。12月24日在舰上顺利降落,采用中国直升机设计所研制的快速着舰系留装置。定型后的C型加装了机头雷达,可挂载2枚“鱼-7”鱼雷执行反潜任务。鱼-7仿自我国渔民在海南岛捞获的美军MK-46鱼雷,性能接近于MK-46。

6武直10(WZ-10)

直10计划主要由哈尔滨飞机制造总公司(HAMC)负责,于1992年责成全国四十余家相关院所立项开发,为陆军「9。5」计划重点攻关项目,得到军方总装部领导的重视。总装部副部长徐怀中中将数度到该公司视察项目进度。

WZ-10为发展自Z-9B的中型专职武装直升机,全机净重约5,543公斤。其主要任务为树梢高度战场遮断,消灭包括敌地面固定和机动的有生力量,并兼具一定的空战能力。WZ- 10未来配合设有顶置瞄具的Z-11轻型直升机取得目标,可完全在接敌隐蔽处发动进攻,故战场生存能力极强。该机除部份光电瞄准系统可见于WZ-9外,更配有FLIR,因此具有有限复杂天气和夜间作战的能力。

直升机全长约1415米(旋叶转动时),高约384米,最宽处(注:包括短机翼)约435 米,采国际流行的纵列式座舱布局,窄机身,后3点式防冲撞起落架;基本继承了Z-9式的 涵道式尾桨和飞行传动系统。主桨由4片全复合材料桨叶构成,直径约为12米,尾桨为11 片弹性玻璃纤维宽叶。采传统布局的WZ-10同美制RAH-66相比,不具备雷达隐身的气动结构,而是通过大量采用吸收雷达波长的复合材料和涂装来缩短被敌人发现的距离,同时也达到减轻飞机重量的目的。动力装置采用两台欧洲MTR出品的MTR390涡轴发动机(turboshaft),具体数据不详,估计大致与意大利A129同级。航电设备采用国产和法制数字化系统。导航系统为3轴gyrolaser+RadioAltimeter+ Doppler Radar+GPS。座舱内前后都有平显(HUD)和3具多功能低头数显(MFD),(外加一些主要飞航仪表的指针式backup)结合HOTAS的模式切换控制系统,大大减轻了飞行员的负荷,也使的飞行员得以花更多时间观察周围地理,战术环境而不是眼花撩乱的各式仪表。这正是当代战场战术运用的更大特点之一,事态意识也是一代和二代武直技术上的分水岭!

7直11(Z-11)

Z-11是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与昌河飞机工业公司共同研制的轻型多用途军民两用直升机,是我国直升机行业从专利生产、测绘仿制走向自行设计的之一个机种。该机1989年批准立项,1992年进入全面研制,1994年12月实现首飞,1997年开始交付使用。Z-11主要用于教练、通讯、救护、侦察、护林和旅游等。

该机全长13012米,高314米,空重1120千克,更大起飞重量2200千克。动力装置为1台WZ-8D型涡轴发动机,更大连续功率450千瓦,巡航功率350千瓦。更大速度278千米/小时,有利巡航速度220千米/小时,更大倾斜爬升率95米/秒,航程560千米,续航时间37小时,有地效悬停升限不低于3700米,无地效悬停升限不低于2930米。

该机为单旋翼尾桨式布局,旋翼为3片复合材料桨叶,尾桨为2片桨叶,滑撬式固定起落架。教练型正副驾驶员各1名,后座可载4名成员,也可单人驾驶。

8701直升机

制造公司:哈尔滨飞机公司

701型直升机是以贝尔-47G3为原型机仿制的多用途轻型直升机,

1970年1月23日首飞,没有定型生产。

9EC120直升机

哈飞与法国欧洲直升机公司、新加坡科技宇航公司三国四方按照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原则联合开发研制了EC120直升机。单发5座多用途轻型EC120B“蜂鸟”直升机是目前世界更先进的15吨级直升机之一。在同级别直升机中,“蜂鸟”具有更先进的性能。她大量采用世界先进技术,是一种简单、高效、维护性好、易于操纵、乘坐舒适且成本低廉的直升机。

EC120直升机通过了法国DGAC及美国、英国和欧洲适航当局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适航认证。

EC120直升机适用于载客和公务运输、新闻采集、外挂运输、农业喷洒、电力巡线、治安巡逻、航空医疗运输、观测、联络、培训等多种用途。

2003年11月20日晚6时,法国欧洲直升机公司、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哈飞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加坡科技宇航有限公司四方在北京王府饭店签定合同,在中国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建立EC120总装生产线,EC120直升机将更名为HC120直升机。

14延安二号

延安二号是我国之一架自行设计并初步试飞成功的轻型直升机,1975年9月首飞,没有定型生产。

15在我国使用的国外直升机

有 美制“黑鹰”直升机、法制SA341“小羚羊”轻型直升机、俄制米8/米17/米171直升机、俄制米6直升机、俄制卡-28反潜直升机 等。

16共轴双旋翼实验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超轻型直升机,它是用共轴双旋翼的--没有尾桨

我国直升机主要研究机构

1、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创建于1969年12月,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是我国唯一的以直升机型号研制和直升机技术预先研究为使命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单位。研究所现有职工2000余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00余人,高级工程师300多人,国家级、部级专家8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511人才”14人,研究员90余人。

研究所拥有总体气动、结构强度、旋翼设计、航电火控、飞行控制、液压传动、环境控制、信息技术等40多个专业和系统设计试验研究室16个;具有覆盖13吨级以下军、民用直升机常规设计、试验的手段和设施,设计研究手段先进,技术开发力量雄厚。其中,直升机旋翼试验塔、工程模拟器、地面联合试验台等设施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直升机旋翼试验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能够进行并行工程设计以及总体、系统仿真以及静强度、振动、疲劳、航电系统、非航电系统、电气系统、燃滑油系统、武器系统、飞机地面动力等多种试验。2002年通过了GJB9001A-2001质量体系认证。

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国家重点投资兴建的重点实验室,于1995年底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主要从事直升机科技领域的基础性研究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由国内高水平的同行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保证本实验室的开放性,并为科研工作的高水平、提高学术活动的权威性创造良好条件。

本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有三:旋翼涡系、

流场及高性能旋翼探索;旋翼非定常气动及直升机机动飞行力学;旋翼气动弹性耦合动力学。本实验室坚持"开放、联合、流动"的方针,以创新为己任,鼓励开展交叉型研究。本实验室具有旋翼试验台、旋臂机、反扭矩试验系统、立式水洞、结构振动试验系统共五套大型试验,并配备有计算机仿真工作站以及先进的测力、测速、测压设备。试验厂房、计算机房及研究人员工作室合计建筑面积2815M2,具有良好的研究条件和学术环境。本实验室已形成一支稳定的、梯队配置合理的研究队伍,承担着多项国家科研任务,并建立了广泛的国内外学术联系与合作关系。作为我国直升机行业的一个基础性研究基地,本实验室热忱欢迎同行专家学者,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前来进行合作研究。

1、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荣誉象征,中国的国旗是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诞生,是56个民族的结合精神,所有的国民都要明白国旗就是中国的集体民族精神。升国旗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记住中国从建国以来的所有事情,作为一种提示的作用,不忘国爱国,要对国家做出贡献。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旗面为红色,长宽比例为3:2。左上方缀**五角星五颗,四颗小星环拱在一颗大星的右面,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设计者是曾联松,来自浙江瑞安。

国旗是国家的一种标志性旗帜,是国家的象征。敬礼表示对国家的尊敬。

升国旗正确的敬礼方式

升旗时所有在场人员都要肃立、端正。当主持人宣布奏国歌、升国旗仪式开始后,场内全体人员都要起立,要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军人要行军礼,少先队员行队礼,其他人员要行注目礼。除了身穿制服外,一律应当脱帽,并摘下太阳镜,起身站立,目视国旗,双手下垂,神态庄严,聚精会神。

国旗的意义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国旗的颜色和图案都有一定的含义和象征。国旗的颜色世界上的国旗五颜六色,主要有红、绿、蓝、黄、白、黑等色。马里国旗的颜色为绿、黄、红;而几内亚的则是红、黄、绿。红黄绿三种颜色被称为泛非颜色。 *** 一些国家喜欢用红白黑为国旗的颜色,这三种颜色被称为泛 *** 颜色。红色自古以来便是欢乐和胜利的象征。

升国旗的过程

旗手1名,护旗手2名

擎旗动作(擎旗俗称扛旗,是旗手的基本功。)

要领: 上体正直,头要正,两肩放平。右手把旗杆抓紧在食指和中指间,右手小臂自然伸直,把国旗扛于右肩。右手抓握在国旗捆接处,旗杆与身体成45°,行进时旗杆不得左右、上下晃动。

升旗仪式展旗

要领: 当听到国歌响起时,护旗手手动升旗,当国旗升至适当高度时,旗手抓住旗角向斜上方将国旗展开,手臂略停后,迅速恢复成立正姿势。

擎旗手做到擎旗,撒旗,收旗动作优美,护旗手需要做到扶旗动作匀称有力度,精神饱满。

国歌演奏一遍标准时间为46秒-47秒,在这恒定的时间内,要确保国旗匀速与国歌同步升起。

2019年注定是中国人振奋人心的一年,那年正好是伟大祖国70周年的生日,在那年盛大的阅兵仪式上,我们依然能看到整齐划一精神抖擞的阅兵部队,代表国力不断强盛的新式武器以及那些不曾让人忘记的老兵,对新中国做出重大贡献而又默默无闻的人们。不过,如果是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就算是在如此盛大的庆祝节日里,天安门的国旗依然没有升到顶,仍旧是按照惯例升到283米,我们不由得会问,这是为什么?

说起国旗,就想到了他的设计者曾联松,这位出生在浙江瑞安,中央大学的经济系高材生,在1949年得知国家正在面向全国征集国旗和国徽图案时,曾联松灵感涌现,提笔设计了五星布成椭圆,大星引导于前,小星环绕于后,恰如众星拱北斗,他的这一设计在之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得到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就此诞生了,曾联松也光荣的成为国旗的设计者。

1949年的10月1日,五星红旗之一次在天安门冉冉升起,一直到今天。然而,即便如此庄严肃穆的场景,人们依然会发问,为何不升到顶点?天安门的升旗历来都是神圣的,充满仪式感,升旗的要求极高,不仅高度有明确的规定,甚至升国旗的护卫队人数也都严格规定,以前是36位,如今增加到66位,每月的之一天更是达到了96位。队员需要统一着装,前进的步伐更是需要整齐划一,一共是138步,而国旗的高度不能升到顶,只能到达283米,我们细细品味思考这个中原由,也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我们伟大的中国***诞生于1921年7月,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10月1日,正好是整整相差28年3个月,所以这便不言而喻,之所以是这个高度,其实就是饱含国家对党对国家浓浓的敬意和深深的爱,不仅如此,这些出旗手们的步伐数,也是深有含义,出旗手们的出旗踏步的时候每一步的间距都是75厘米,并且最终从金水桥走到天安门国旗杆下升旗,一共就是138步。为什么是138呢?因为这也是预示着我们党在条件艰难的情况下,用一把三八式步枪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

正所谓有国才有家,不管什么年代,什么情况之下,国家永远是我们的港湾,最温暖的臂膀,而国旗更是国家的门面担当,表现着我们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努力建设新中国,一起迈向繁荣富强,共同打造正在的 社会 主义 社会 ,为更多的人某求幸福。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文化理念体系

研究所核心价值观——直升机报国,做民族脊梁。

研究所精神 —— 求实创新,强所兴航。

研究所理念—— 以人为本,追求卓越。

研究所使命—— 科技强军,产业报国。

研究所愿景—— 引领直升机技术进步,推动直升机产业发展,打造国际一流直升机研发机构。

研究所发展战略(12345战略)—— 构建一个现代直升机研发体系;突出引领技术进步,推进产业发展两大重点;完善有效激励、科学评价、规范约束三项机制;推进专业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管理体系完善、文化理念再造四大工程;实现原始创新、军民融合、任务能力、集约精益、文化管理五个转型。

研究所管理理念—— 严、细、实、快。

研究所质量方针—— 以顾客为中心,以质量求效益。

研究所创新理念 —— 敢为人先,挑战极限。

研究所团队理念 —— 风雨同舟,共创辉煌。

研究所学习理念 —— 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改善。

研究所行为准则 —— 干好每一天,做好每件事。

研究所座右铭 —— 勇于攀登,敢于胜利。

高新工程精神—大力协同,无私奉献;攻坚破难,不辱使命;勇于创新,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