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利弗在工业设计的有哪些成就?

装修宝典012

加利弗在工业设计的有哪些成就?,第1张

加利弗在工业设计的有哪些成就?
导读:加利弗(Dieter Rams)是一位德国工业设计师,他在工业设计领域有着许多杰出的成就。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成就:1 Braun产品设计:加利弗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为德国电器制造商Braun设计了许多经典的产品,如收音机、电视机、唱

加利弗(Dieter Rams)是一位德国工业设计师,他在工业设计领域有着许多杰出的成就。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成就:

1 Braun产品设计:加利弗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为德国电器制造商Braun设计了许多经典的产品,如收音机、电视机、唱片机等。这些产品以简洁、实用、美观的设计风格著称,成为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典范。

2 10个设计原则:加利弗提出了10个著名的设计原则,包括简洁、实用、美观、可持续等。这些原则对现代工业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产品和领域。

3 Vitsoe家具设计:加利弗为英国家具制造商Vitsoe设计了一系列简洁、实用、可持续的家具,如606万能架和620椅子等。这些家具以其高品质和经典的设计风格著称,成为了现代家具设计的典范。

4 设计教育:加利弗曾在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任教,并在那里推广了现代工业设计的理念和 *** 。他的教学和影响使得乌尔姆设计学院成为了现代工业设计的重要中心。

总之,加利弗是一位杰出的工业设计师,他的设计风格和理念对现代工业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和思想不仅在工业设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也对其他领域的设计和创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海报设计分类和赏析?

分析不同的海报风格,学习与借鉴其优秀之处,提升海报的审美能力!01、音乐主题插画海报设计-韩国设计师YejiYun这组插画海报以音乐为主题而展开的设计,设计师喜欢将自己与世界连接起来,并将那个瞬间描绘在画纸上,这正是设计师的天马行空的独特之处。02、创意字体海报设计-瑞士c2f设计工作室瑞士C2F是由CybuRichli和FabienneBurri于2006年创立的瑞士

视觉传达设计

工作室,其字体海报作品的设计风格形式多样,多以立体的效果展示为主。03、花卉海报设计-西班牙设计师XavierEsclusaTrias海报以花卉和文案为主,巧妙地混合了植物花卉与平面设计元素和文字,复古又时尚,体现了不一样的美感。04、传统文化艺术海报设计这是一组以“温·故”为主题的非遗手工艺展宣传海报,文案的大小对比强烈,突出“布”“竹”“漆”等主题,局部放大手工艺展品,展示花纹样式与丰富的细节,是一组具有浓厚特色的传统文化海报设计。05、创意图形分割海报设计-modulwerk这是一组利用简约图形、线条对元素进行分割的创意海报,配色多采用对比色,

红与黑

、红与蓝、黄与紫等,吸引用户的眼球,整体给人舒适的感觉。06、创意脑洞海报设计-modulwerk这组海报脑洞大开,主要以红黑色为主,细细品味,每张海报都有一个主题故事场景,前四张海报都是以简约红色图形叠加,形成聚焦,整体视觉冲击力很强。07、纸质风格海报设计纸质感的运用使海报具有立体感,别具一格,主题场景增强海报的趣味性,这种表现风格值得学习与借鉴。08、亮色纸质风格海报设计纸质风格海报属于立体海报的其中一种形式,立体视觉与纸质厚度,是纸质效果海报设计的关键。这组纸质风格海报运用大量的亮色,营造活跃的氛围,在色彩的运用上有一定的突出。9、重叠效果风格海报设计重叠效果风格的使用不仅能可以增强海报的视觉效果,人物与形状或文字的重叠使排版增添神秘感,能迅速将人的眼球吸引过来,让人想去发掘其中的秘密。10、矩形元素海报设计矩形元素一般给人庄重和严谨的感觉,矩形元素的巧妙运用使整体海报设计显得不沉闷,结合文案的排版、叠加、旋转等强弱对比,使海报添加了不少活泼。11、水墨元素海报设计水墨元素代表着

中国传统文化

,是一种特有的语言,具备东方审美意蕴,其韵味、形色蕴含着

中华文化

的精髓,运用在海报设计中不仅发挥水墨的特性,还丰富了画面,增强艺术效果,达到了一定的审美意境。12、著名景点插图字体海报设计-日本设计师SeeVisual这是一组极具特色日本著名景点的彩色插画海报和字体视觉设计海报,整体运用丰富的配色,景点海报充满意境,文案简洁突出,字体设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值得细细品味。13、创意圆形几何图形构成海报设计-设计师PosterLad这是一组利用几何图形构成的创意海报设计,设计师将圆形元素玩转得很彻底,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和展示,投影的运用增强立体感,人物剪影和文案为海报添加不少点缀。14、复古时尚人物拼贴海报设计这是一组不缺乏时尚的复古海报设计,运用不同的几何形状与抽象图形混合,结合饱和度低的人像,运用多种丰富的色彩使画面整体视觉充满愉悦感,整体搭配起来有趣简单好看。15、复古风格海报设计-

丹麦

设计师MadsBerg这组商业广告海报风格独特,像是比较老旧的作品,带有古老元素和印刷制品的感觉,形成浓浓的复古风格,设计师海报的特点是将经典海报艺术转为现代和永恒的风格。16、拼贴元素海报设计这是一组创意拼贴元素海报设计,这组海报的元素有涂鸦、插画、摄影、

矢量图形

,拼贴元素等,表现形式多以几何图形和不规则形表现。17、WWF倡导保护动物的公益海报设计图一图二以写实插画的形式展示,写实插画可以很真实的把物体表现出来,重在细节刻画。后面的海报主要以扁平插画的形式展示,简单有趣,色彩丰富与背景形成对比,有效的传达了保护动物的理念。18、插画海报设计-DawidRyski这组插画海报运用矢量插画的形式结合简约的几何图形,表现一个个鲜明有趣的场景,充满创意。19、创意海报设计-法国设计师MichaelSallit这是一组利用大量的线结合点、面构成的创意海报设计,其主要特色是设计师把人物的轮廓以线的形式展示出来,即使有大量的线条,也不会让人觉得混乱,反而节奏有序。20、创意海报设计-byElisaVendramin这是一组新生代设计师所设计的创意海报,ElisaVendramin是一位插画设计师,在海报设计的时候利用抽象的概念为形式结合丰富的配色,形成完美的组合。

海报都有哪几种类型_海报分为哪几种类型

一工艺美术运动

1“工艺美术运动”起源于英国,代表一种社会行为,怀着改造社会的理想主义思想;

2它不是一种特定的风格,而是多种风格并存;

3主张美术家从事设计,反对“纯艺术”;提倡美与技术结合,忠于材料,创造朴素而适用的作品;

4美国设计师深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影响,设计不复杂,装饰性较弱;

5美国:盖斯塔维:在纽约建立自己工作室,出版极具影响力杂志《工匠》,提倡简单、实用的风格,朴素的家具设计使人想起拓荒时期的家具风格;

6美国:赖特:建筑设计大师,综合运用东西方影响,具备利用纯天然材料的技巧,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代表作有《流水别墅》、《古根海姆博物馆》。

二新古典主义

1“新古典主义”是一种艺术风格,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风格,追求崇高、庄重、简洁、典雅、节制的品质,以及“高贵的纯朴和壮穆的宏伟”,带有复古意趣;

2背景:18世纪前的欧洲,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盛行一时,其繁琐的装饰与贵金属的镶嵌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厌恶,罗马庞贝遗址被发掘,在欧洲引起了研究古典艺术的热潮;

3建筑:追求建筑物体形的单纯、独立和完整,细节的朴实,形式的符合结构逻辑,并且减少纯装饰性的构件,显示了人们对于理性的向往;

4家具:擅长于设计朴素、实用的形式,是现代家具设计的先声。

三新艺术运动

1“新艺术运动”一种艺术风格,涵盖时间大约从1880年到1910年,是欧洲展开的一场装饰艺术运动,比利时和法国是发源地。在意大利叫“自由风格”;在德国叫“青春风格”;在法国叫“新艺术运动”;在奥地利叫“轰动风格”;在西班牙叫“现代风格”。新艺术运动是一种过渡的风格,是从传统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变的中介环节

2产生的动机:一是与历史主义决裂,打破旧传统;二是与自然主义划清界限,反对生搬硬套的模仿;

3涉及建筑、家具、室内装潢、日用品、服装、书籍装帧、插图、海报等,进行全面设计,力求创造一种新的时代风格。

4主张从自然界吸取灵感,采用各种动植物纹样作为装饰题材,多以象征有机形态的抽象曲线作为装饰纹样,呈现出曲线错综复杂、富于动感韵律、细腻而优雅的审美情趣。

5比利时新艺术运动:威尔德:包豪斯设计学院院长,作品带有优美适度的装饰表现,具有简洁合理的功能结构;

维多克霍塔:新艺术运动大师,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经常使用相互缠绕和螺旋扭曲的线条,称为“比利时线条”或“鞭线”;

6法国新艺术运动:追求华丽典雅的风格,是古典主义和象征主义的产物,代表“六人集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为巴黎地铁设计,俗称“地铁风格”;

7奥地利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分离派,核心人物霍夫曼,多用直线,注重几何形,简洁而富有现代感。

四装饰艺术运动

1“装饰艺术运动”起源1925年在巴黎举行的“巴黎国际现代化工业装饰艺术展览会”,此运动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同时发展;

2是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延伸,也是设计师在接受了机械化和新材料后的装饰活动,以适应大批量生产;包括多个领域;

3喜欢运用直线和对称的抽象构成形式、极富光泽的材料、具有强烈色彩效果的颜色,还采用机械、钢筋混凝土、合成树脂、强化玻璃等新材料;

4美国:与大众文化结合,豪华、夸张、迷人、怪诞;

代表人物:保罗富克兰:代表作品:《帝国大厦》、《洛克菲勒中心》、《克莱斯勒大厦》。

五美术革命

1立体主义:强调与机械美学相联系,几何化构成。

2未来主义:对机械的崇拜确立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地位。

六俄国的构成主义

1追求符合工业社会精神的语言,歌颂机器生产,对批量生产和工业材料赞叹不已,提倡用工业精神改造社会;构成主义者自称艺术工程师;

2对现代设计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包豪斯教学深受其影响;

3代表人物:马列维奇

塔特林:《第三国际纪念塔》,创作1919年,造型上是简洁的螺旋上升几何形,表达坚定向上的政治信念。

七风格派

1以荷兰为中心的国际现代艺术运动,活跃于1917-1931年,始于立体主义,最终成为纯粹的抽象运动;流派源自《风格》杂志;

2应用抽象几何形和强烈的色彩分割空间,寻求和谐的基本法则,极大冲击了传统的纯美术和装饰艺术;表达宇审和自然的普遍和谐与秩序,探索被事物的外貌所掩盖的规律;

3代表人物:里特维尔德:荷兰设计大师,主要作品《红蓝椅》、《茶几》、《柏林椅》,作品感觉很硬,甚至不舒服,用最简单的形和原始的颜色表达深刻的造型观念,既像产品,又像雕塑,更是抽象的典范,是现代主义设计的里程碑。

八流线型设计

1流线型原是空气动力学名词,用来描述表面圆滑、线条流畅的物体形状,这种形状能减少物体在高速运动时的风阻力。在工业设计中,它是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造型语言,广泛应用汽车家电设计;

2在美国流行开来,多采用外表光滑,线条流畅的形式,是一种“泪滴型”语言样式;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与现代主义与象征主义一脉相承,表达对技术和速度的赞美。不少流线型设计完全是由于其象征意义,无功能上的含义。

九企业识别设计

1与包装设计紧密联系,市场上不同的标志意味着不同的公司;

2商标是企业识别设计的核心,用在每件产品上,从产品到广告;

3贝伦斯:之一个实行该设计的人。

十前卫设计

1前卫设计是一个法语词,形容艺术家超过同时代认知和设计理念;

2在设计史上影响巨大,引导着时代新潮流,不断创新新风格。

十一反设计运动

11960年在意大利成立,是一种设计运动,抗拒主流的一种激进设计模式;

2拒绝现代运动的理性成分,尝试在设计中实现个人创造性的表现;

3拒绝蔓延的保守主义,致力于自发性、创造性、建设性,提倡多样性而非单纯性;

4代表:意大利“孟菲斯”,家具设计。

十二高技术风格

1一种工业设计风格,采用高新技术,在美学上力求表现新技术;

2在建筑中得到充分应用,在20世纪60-70年代风靡一时;

3其“更低限度的装饰”和“过度对技术和时代的体现”,显得冷漠,缺少人情味;

4代表:《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1976年建,法国巴黎。

孟菲斯设计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

十三波普设计

1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英国并波及欧美,大众化、通俗、流行的意思,代表大众化的口味,在工业设计中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和娱乐化,反映经济繁荣期的乐观主义;

2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线,打破一切传统的审美观念;打破二战后工业设计过于严肃、冷漠、单一的面貌,代之以诙谐、富于人性和多元化的设计;

3利用现成的工业品、商业产品,改造加工,然后重新拼贴组合,赋予一定的社会思想意义,由此构成新的艺术作品;

4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夸张、奇异和富于想像力的造型;色彩单纯、鲜艳;材料多选用塑料或廉价的纤维板、陶瓷等;

5市场目标是青少年群体,迎合了现代青年的桀傲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及其标新求异、用毕即弃的消费心态;

6波普设计影响深远,奠定了后现代艺术发展的基础,其后的光效艺术、幻觉艺术、东方神秘主义,太空主义均受其影响;

7时装界:英国玛丽·奎特设计的迷你裙,法国的古亥热的宇宙服;家具界:科兰设计的廉价、鲜艳、奇异的家具,穆多什以英文字母为装饰图案的纤维板椅子;罗杰·丁如玩具般的吹塑椅子;在包装、书籍装帧、广告等平面设计上,也都出现了醒目的波普风格。

8代表大师: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雕塑家包洛奇,艺术家安迪沃霍尔

十四国际风格

11931年提出该概念,主要用在建筑领域;

2国际风格超越国界,将功能、技术以及几何语言相结合,产生现代主义美学观;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筑以及室内设计的国际风格由几何 *** 体现,钢材、玻璃等被广泛使用;其后雕塑元素和有机元素结合进去,使国际风格人性化;也有运用非人性材料以及暴露的粗灰水泥表面以及生硬的几何形式;

4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敲响了国际风格的丧钟。

十五后现代主义

1“后现代主义”价值取向为少建构、多解构;特征为:历史主义、

装饰主义、折中主义以及娱乐性;

2首先体现在建筑界,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1966年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提出“少就是乏味”,强调必须重视公众的通俗口味;英国建筑师查尔斯詹克斯更先提出“后现代主义”概念;

3关注只是设计形式内容,寻求亮丽夺目的色彩和轰动的展示效果;

4代表作品:美国电报 *** 大楼,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

十六包豪斯运动机能设计激进设计功能主义解构主义绿色设计(略)

小结:今天,产品设计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无论是结构、造型、色彩、装饰,都会深深打下时代烙印;设计品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时代,理解人们的梦想、愿望、向往以及失望和隐藏内心深处的希望;设计已不仅仅是功能和技术标准的需要,它还表达着社会的哲学思想、意识形态和复杂的文化现象,它以物质的方式表达人类文明的进步。

海报怎么画简单漂亮

1海报想要简单漂亮就要突出内容。比如,你的内容是环保,那首先你的整体要偏绿色,让人一眼看过去大体能感觉到你在示意什么。

2所谓主体部分,就是说,你必需要创造出一个图形,来围绕你的主题。比如,音乐可以有,音阶,乐器等等来体现。

3简单漂亮的海报颜色更好不要太花,颜色太多只会让人看上去眼花缭乱,并且会弱化你的主题思想。特别是背景一旦配色太花之后,完全看不到你的字体。

4海报的样式有很多种,如果你想你的海报简单漂亮,低调的颜色可以有浅蓝、浅粉、浅绿等等,这些颜色覆盖整张画报的中央,并且面积较大,那么别人就会一眼看过去觉得简单又漂亮。

海报设计是视觉传达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版面的构成在之一时间内将人们的目光吸引,并获得瞬间的 *** ,这要求设计者要将、文字、色彩、空间等要素进行完整的结合,以恰当的形式向人们展示出其想要宣传的信息。

海报这一名称,最早起源于上海。海报一词演变到2013年,范围已不仅仅是职业性戏剧演出的专用张贴物了,同广告一样,它具有向群众介绍某一物体、事件的特性,所以又是一种广告。海报是极为常见的一种招贴形式,其语言要求简明扼要,形式要做到新颖美观。

工业设计史中的高技术风格—日本

高技术风格

与新现代主义平行发展的另一种工业设计风格是所谓的“高技术风格”(High-Tech)。这两种风格后来实际上走到一起来了。高技术风格不仅在设计中采用高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鼓吹表现新技术。高技术风格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这种美学直接反映了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征。战后初期,不少电子产品模仿军用通讯机器风格,即所谓“游击队”风格,以图表现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电子技术。“高技术”风格的发展是与20世纪50年代未以来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高科技迅速发展分不开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影响了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还强烈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高技术”风格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日本的工业设计

“日本设计”一词常会使人联想到两类截然不同的东西。一类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如木制家具、漆器及瓷器等,这类手工艺品朴素、清雅、自然,具有浓厚的东方情调;另一类则是批量生产的高技术产品,如高保真音响、照相机、摩托车、汽车及计算机等。这种高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平衡正是日本现代设计的一个特色。近代西方设计概念是19世纪末开始传入日本的,当时西方设计界的一些重要人物,如英国的德莱赛和奥地利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瓦格纳等都先后到了日本,从而开创了持续的东西方设计思想的交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的民用工业和工业设计并不发达,贸易中以代加工为主,设计方面则直接模仿欧美的样本这时日本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工业特色和贸易规则"价廉质次"是日本在对外贸易中给人的最直接印象。二战以后,日本迅速崛起,很快赶上和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贸易强国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内,日本取得如此显著的进步,除了其他因素外,工业设计在其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90年代日本进入了十年经济衰退后,工业设计对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 日本工业设计发展的萌芽阶段

从1945-1952年是日本工业的恢复时期,也是日本工业设计的萌芽阶段战后,由于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工业中的大部分设备已不能使用,其余设备也陈旧不堪,生产总值只有战前的30%这期间日本的工业设计和对外贸易尚处于启蒙阶段,优秀的产品不多许多产品是由工程师而不是专业的设计师设计的,产品功能方面的需求考虑得较多,而外形、颜色、材质等方面考虑欠缺"日本造"在世界贸易中基本没有立足之地

这时,日本 *** 深深意识到要发展经济,必须要重视工业设计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及全民的工业设计意识,另一方面要向杰出的设计师学习,从优秀的设计国度汲取设计思想1951年,日本将工业设计正式引进高等教育,成立了千叶大学工业设计系,并且在日本艺术大学开设了工业设计课程,从而提高了设计的层次与实用性;在1952年日本成立了工业设计协会(JIDA),研究方向从一开始就紧跟形势与潮流,将日本设计界和社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

此外在1951年,日本 *** 邀请了美国最著名的工业设计大师雷蒙德·罗维访问日本作为之一位访日的设计大师,雷蒙德·罗维不仅给日本带来了工业设计课程,还将当时世界上最新的工业设计理论、技术和设计状况介绍给了日本,并亲自动手为日本公司设计了著名的"和平"牌香烟的包装罗维的访日极大地带动了日本设计业的发展,推进了日本工业设计发展的进程

(二)日本工业设计的起步阶段

1953-1960年这一时期,是日本工业设计的起步阶段,工业设计的发展带动了经济与贸易的持续发展从50年代中叶起,由日本 *** 和商业财团提供经济资助,每年派送学生赴美国和西欧学习工业设计,搜集欧美的设计经验,并将更先进的设计理念带回这一时期日本的工业设计注重生产线设计的批量化和规范化,使得电视机、汽车、摩托车、家用电器等工业产品产量激增到1960年,日本的电视机产量已经达到257万台,居世界第二;摩托车149万台,居世界之一此时的"日本造"虽具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通过低廉的价格迅速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对外贸易额有了巨大的增长,日本成为贸易大国

50年代末,世界设计会议的召开成为日本工业设计全面发展的契机,日本的工业设计进入到一个全盛时期1957年,日本通产省建立了"良好设计选择系统"以及优秀产品的证书"G级"标记等,用以保护好的设计和防止发明被仿冒及专利的被侵犯;随后日本通产省又发表了"时代的变化对设计政策的影响"一文,表明了 *** 在这个非常时期对设计的重视;成立了日本GK(日本设计佳作奖)工业设计组织;加入了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日本的很多大公司积极配合 *** 的行动,纷纷成立自己的设计部门、产品开发部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产品的工业设计,由原来的模仿为主转变为独立创造、具有特色为主不仅将日本的民族文化运用到工业设计中,融入到高科技产品之中,而且很重视欧美等工业设计大国常常忽视的地方,无微不至,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形成了日本现代设计、现代制造、现代贸易的一大特色,成功地改善了日本产品的贸易形象日本产品迅速占领国际市场,日本成为贸易强国

三)日本工业设计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在世界两次石油危机后,由日本工业设计师推出节约能源和资源设计及产品的实用性和理性设计对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起到很重要的作用1972年世界设计师大会在日本召开,标志着日本设计的地位得到了国际的承认这一时期日本逐渐转成为以重化工业及节能型高附加值的加工组装、技术密集型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工业生产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日本制造"誉满全球,许多工业产品占领着相当大的国际市场份额,由一个贸易小国发展成为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出口国,拥有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可见,在日本经济发展的链条上,工业设计与出口成为了经济增长的关键根据国际有关权威机构的研究,在1973-1985年期间,日本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2%相比较而言,这一时期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同一指标,除德国外,都明显低于日本其中,德国为67%;意大利和法国同为24%;美国为19%;而英国则仅为9%而处处可见的工业设计正是促进日本产品国际化和出口激增的主力军 (四)日本工业设计进入世界一流发展水平

从90年代起日本的工业设计进入世界的一流发展水平1989年世界设计会议和设计博览会在日本召开,进一步开阔了日本设计师的视野1993年日本 *** 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再度发表了《时代变化对设计政策的影响》一文,要求设计师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设计理念和方向,为推动日本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日本设计师及时调整了设计观念,把国际上通行的设计理念如无障碍设计、绿色设计和通用设计概念运用到工业设计中去,这对日本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逐渐走出长达十年的经济衰退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工业设计涵盖很广,不是你想要的一句两句就能诠释得了的!你要想要详细的介绍,说的最细了,可你也许会看的糊涂或者嫌烦,所以你不必追究过细的含义或者概念。这么跟你谈工业设计吧:你身边任何可能被你注意到的产品,比如:你口袋里的手机为什么做成这个形状?为什么外壳用这种材质?为什么要这种颜色搭配?……比如你桌子上的台灯,为什么有些做得很“儿童”、有些做的很商务或者很简约实用/……再比如你坐的椅子,为什么有些用的是实木,有些用的是金属和皮革,家里用的是什么椅子?会议办公室用的又会是什么椅子?椅子与桌子高度关系又是怎样的关系,是随意的吗?酒吧的吧台边会准备一个小板凳等你来坐吗……为什么现在马路上跑的汽车外观造型越来越酷,前几年的造型你会觉得很土……这些都是工业设计所考虑的范畴,而其实工业设计就是设计产品的,更具体的说是指产品外观设计或者人与产品的关系包括视觉、触觉以及在使用产品中给你的体验等等等等,二十一世纪是设计的时代,你走在路上你所看到的任何东西,它之所以被做成这样其中都凝聚着设计师的别具匠心啊!

传统文化元素在工业设计的意义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整理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工业设计的意义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球化、科技驱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现代工业设计传承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在形式和表象,更要在意境与精神;不仅在要吸取传统精华,更要符合现代设计理念;不仅要传承与借鉴,更要注重发展与创新。

 摘要: 中国工业设计在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也日益涌现有益尝试和成功案例。在西方文化强国工业设计纷纷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外部竞争环境下,对于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更亟待解决工业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创新问题。现代工业设计传承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元素内容或形式的创新应用,更要注重对传统文化元素意象和精神的创新应用;不仅要传承与借鉴,更要注重与现代社会有机结合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 现代工业设计;传统文化元素;创新应用

 引言: 工业设计是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的外形、结构、色彩、功能等进行优化设计,是工业技术与审美艺术的交叉产物。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电路设计、机械设计、传播设计、展示设计、平面设计、网站设计等多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及联网的普及,工业设计理念和手段不断提升,中国工业设计步入现代工业设计。现代工业设计通常又被称作“功能主义设计”,强调“技术美”或者“机器艺术”。现代科学技术为工业设计提供了良好平台,但也使得中国工业设计聚集于如何采取高新科技来增加对人们的感官 *** ,对于如何运用内在的艺术审美来打动人心这一核心问题却日益忽视。这使得现代工业设计产品往往由于传统文化元素的匮乏和缺失,华丽外表的背后却没有灵魂。工业设计产品经常被烙上社会文化的印迹,使得工业设计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内涵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元、历史悠久,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宝贵资源,具有独特东方文化魅力。如何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作用,提炼传统文化的经典元素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新性地运用到工业设计之中,形成中国独特的设计风格,是现代工业设计师们所面临的课题,也是工业设计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文艺、传统节日、传统思想(礼乐思想,克己复礼,道法自然)、传统建筑、传统习俗等各个方面,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行为规范、宗教信仰、艺术造诣等各个方面。在中华文化发展的漫长历史长河当中,经过层层筛选、世代相传,沿袭至今,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这些凝聚着中华民族品格与精神的传统文化元素,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超越抽象概念,拥有了明确的展现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主要有传统颜色、传统纹样、传统图案和符号、传统精神等。这些形式通过丰富多样的载体呈现出来,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万里长城、春节对联、剪纸、戏剧脸谱、水墨字画、彩陶、青花瓷、青铜器、篆刻印章、诗词歌赋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比如中华五色体现出美好的意蕴;彩陶的纹样体现了中国祖先对图腾的崇拜心理。牡丹是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荷叶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宁静而和谐,代表高洁之气。中国的传统绘画更加注重写意,山水画中的禅意、花鸟画中的生机、人物画中的平实等,往往是中国传统儒家、道家等思想的体现。唐诗宋词元曲形式押韵之外,更有对意境的塑造。

 2、中国工业设计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现状

 中国的工业设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数十年的磨砺和蹒跚发展。从最初的纯粹简单模仿,到对西方设计风格的盲目追随,再到本土化改良设计,乃至近几年的尝试性创新,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工业设计水平差距较大,总体成效难尽人意。在国际上形成了创新意识不强,创意缺失的设计形象,在国际竞争中缺乏竞争力。中国工业设计在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一,一味模仿和追随西方风格,抛弃民族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得产品呈现同质性发展,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工业设计风格一方面追随欧美国家,但中西文化差异巨大,难免“东施效颦”;另一方面照搬日本元素,但两国文化相似却不同,日本并非中国传统文化等保鲜剂。其二,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停留于外形,缺乏精神内涵。把采取的文化元素固化在旗袍、青花瓷、京剧脸谱、瓷器等元素和载体中,千篇一律,没有深入了解和展示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理解太过肤浅。其三,在传统文化元素引用方面,未能与现代技术和当前的社会环境有机结合。只是经过简单的仿古、拼凑、复制和粘贴,把一些浅层面的纹样图腾及造型生搬硬套到现代空间和当下社会。未考虑空间与环境的变化、现代与传统结合的差异、产品使用者的人性化、个性化需求,这样的工业产品设计,难免显得违和、突兀,乃至荒唐愚蠢。可喜的是,在中国工业设计当中,日益涌现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成功案例。比如:北京申奥标志吸取了“中国印”图案,奥运祥云火炬采取了具有深厚中国文化特征的“祥云纹样”;奥运场馆“鸟巢”、“水立方”运用了“天圆地方”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当中,采用了中国古建筑更具特色的传统元素——斗拱造型;“水井坊”包装设计中,运用了“狮子”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形象;一些音响造型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太极”符号。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给工业设计领域带来清新的文化灵感。

 3、西方文化强国在工业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元素的先例

 在经济发展全球化、一体化的大趋势下,现代科技使得复制、模仿成本大幅度降低的大背景下,现代工业设计风格很容易相互影响、相互跟随而趋于同质化发展。为避免这种工业设计产品风格在现代工业化浪潮中的风格丧失,各国都竭力在工业设计中对本土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性运用,打造民族特色风格,文化强国更是如此。作为世界工业设计发源地和创意产业概念更先提出者的英国,结合其典型的“岛国文化”特征和英国文化的独特个性,打造出古典、贵族气质的工业设计风格。以英式茶具设计为例,明显传递了英国的贵族式气质,是英国古典、贵族气质传统文化与唯美、清新艺术气息的精巧结合。日本工业设计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并存为突出特征。日本传统文化思想中受禅宗影响,主张少而简约的风格。日本四面环海,领土狭小,居住环境狭小拥挤,贴近自然、节约资源的这种民族文化意识已经深入骨髓。因此,在日本工业设计产品中,崇尚天然、喜爱小型化、袖珍化、便携式、多功能。日本现代科技发展迅捷,将这些传统的文化观念和元素有机融入现代工业设计中,形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兼具的特质。日本知名品牌--无印良品,展示了极简主义和虚无思想,“看似空无一物,实能容纳百川”,既是日本传统文化禅境的一个典型体现,也是对其现代设计艺术理念的良好表达。

 美国在国家历史端是一个移民国家,自由、开放的生长环境下造成美国了乐观、幽默、轻松、随意的性格特征,也形成了美国多元、包容、开放、创新的传统文化气质。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下,美国致力于打造经济强国地位,由此产生了浓郁的现代商业气息,也包含了功用至上、效率至上、金钱至上的工业文明内在特性。美国在现代工业设计中,一方面体现出轻松、乐观的色彩,另一方面讲究效用,倡导致用为本、务实创新。包容创新。著名手机品牌“苹果”手机,简洁时尚,舒适实用,操作方便,创新迭出,一直位于手机设计文化创新的前沿。山脉众多、气候干燥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德国人严谨沉稳的民族性格。在德国的工业设计中,比较注重产品的内在功能和品质,不尚浮夸。比如德国在汽车设计上,更加侧重基础牢靠、便于维护的内在性能,这与追求外观美和流线型的韩国汽车的`设计观念形成了鲜明对照。适宜的生活环境形成了法国人轻松浪漫、美丽时尚的民族特征和文化特点。法国一直位于追求时尚的前沿,时装、香水等时尚元素了成为这一民族的代名词。法国工业设计富有个性、浪漫唯美。17世纪产生于法国、遍及欧洲的洛可可艺术风格以及装饰艺术运动,奠定了精致典雅、华丽柔媚的法国浪漫风格,也对法国工业设计产生经久的影响。

 4、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创新实现途径

 现代工业设计必须融入本国传统文化元素才能发展壮大,对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中国,更加迫切需要解决工业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创新问题。

 41对传统文化元素内容或形式的创新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琳琅满目、纷繁复杂。需要把握多样的传统文化元素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借鉴,运用到现代工业设计当中。首先是对传统色彩的运用。“远看色彩近看花”,色彩往往是产品更先传达的元素。色彩可以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具有中国特点的中国红、青花瓷的青色、具有帝王之气的**,这都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与大众认知不同的是,中国风色彩在各个色系中均有体现,而非局限于几个色系。其主要特点是明度较高,纯度较低。中国风色彩往往来源于生活中具体事物(如胭脂、酡颜、水绿等),暗含丰富的人文情怀。将色彩运用在设计中,也将使产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其次是对传统纹样及图案的运用。比如龙纹、回形纹、如意纹、花鸟纹、窍曲纹、祥云图案、竹、牡丹、水墨、流苏、盘扣、剪纸等。中国传统纹样及图案的形状,具有秩序感和韵律感,突出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对称性,被广泛运用于建筑等方面,体现大气端庄,也被运用于传统服饰的造型上,体现出一种和谐美和中庸的儒家思想;二是流畅性,比如各种纹、祥云等团案,行云流水,来去自由,体现出“上善若水”的情怀。再次是对传统文字和绘画的运用。汉字与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与魂。汉字造型独特、含义多样,中国传统绘画丰富多彩、意境深远。直接或间接地融入传统汉字与绘画元素,有助于提升工业设计产品的和谐与统一,有效美化造型和深化意境。最后是对传统 *** 工艺和材质运用。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工艺和材质有刺绣、蓝染、编织、雕刻、剪纸、漆艺、鎏金等传统布艺、烧蓝等传统饰品,青铜器、陶器、瓷器等传统器物。这些传统工艺与材质,不仅色彩、造型唯美,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巧妙应用到现代工业设计中,既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内涵,又通过传统与现代鲜明对比,形成“冲撞”美。

 42对传统文化元素意象和精神的创新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着深刻的隐喻、意境和精神内涵,透过一些可视的外观、形态、色彩、功能、材料,往往寄托和表达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诉求,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受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深刻影响,经常在传统文化元素中塑造宁静致远的意境,传递“仁学”思想,传达“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形而上为之物,形而下为之器”。意境和精神是中国古代造物观追求的更高境界,现代工业设计要借鉴这种优良传统,探求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形式之下的意象,挖掘精神内涵。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神”和“意”,不是简单照抄照搬、机械生硬地套用一些传统图腾或造型等传统文化元素,而是经过提炼、分析、设计和再创造,精妙而了无痕迹地运用这些元素,凸显精神情感的表达,寓无形于有形。

 43与现代社会有机结合的创新应用

 吸收传统文化元素不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切忌不考虑现代社会时代特征、使用习惯和审美需求的变化,不加适应性调整与创新,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在现代工业设计中,要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在特征、主要思想和精神内涵,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社会、经济与人文环境和社会习惯相融合、与现代艺术形式和审美思想相契合、与现代新兴科技手段和新型工艺材料相结合,进行二次创新设计。现代工业设计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形”“神”“意”上升到新层次、新境界,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与时代感,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断与时俱进。

 5、结语

 在西方文化强国工业设计纷纷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外部竞争环境下,如果中国工业设计止步于对西方国家的被动模仿与追随,不能有机结合本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设计,将使得中国工业设计产品在全球化、现代化、科技化浪潮下,处于风格迷失的尴尬境地,中国工业设计势必被边缘化。现代工业设计要吸收传统文化元素,塑造民族特色,形成卓越、独特的设计风格,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全球化、科技驱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现代工业设计传承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在形式和表象,更要在意境与精神;不仅在要吸取传统精华,更要符合现代设计理念;不仅要传承与借鉴,更要注重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邓庆华浅析工业设计与城市文化的冲突及融合[J]管理科学与经济学,2014(9):235-236

 [2]冯鹤中国传统文化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4(4):146-147

 [3]孟国忠,徐丽,徐朝阳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其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学报,2015,7(3):60-63

 [4]王晓云文化型工业设计创新的思考[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35(2):13-15

 [5]张黎明,张暑军工业设计教育中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探析[J]职业时空,2013,9(11):139-141

 [6]赵凌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应用视角下的产品设计创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7):181-183

;

苏联人很早就已经创造了未来

最近,世界上更大的运输机安-225多次来我们这里取货,满载后,给很多国家送去了紧缺的医疗物资。这个空诞生于苏联时期的我国巨人,似乎完美诠释了苏联“大即是好”的暴力工业美学。作为当时能够与美国掰手腕的联盟,它属于苏联的美学,其实远不止钢铁洪流般的暴力美。

如今生活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年轻人,无法想象上个 世纪 两极格局下的冷战之争有多激烈。苏度认为,他的路线是正确的,可以带领全人类走向光明的未来。因此,两大阵营在工业、军事、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的竞争都在空之前。这场竞争归根结底是意识形态的对抗。

俄罗斯十月革命以来,苏联非常重视工业的发展,尤其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我们对苏联的印象更多来自于它强大的武器和工业产品。这种带有强烈压迫感的粗糙美学,气势恢宏,气势恢宏,尤其展现了苏维埃政权和亿万人民的无穷力量。

安-225最初被设计用来运输苏联巨大的航天飞机。简单来说就是造大一个再运大一个,但“大”并不是苏联的整个工业美学。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苏联的美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探索出了许多不同的风格。

你能想到上图中的建筑、汽车、电子产品都起源于苏联吗?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美苏太空竞赛的基础上,一种苏联科幻美学也得到了延伸。苏联科学家、艺术家、建筑师等。进行了无数科幻式的艺术探索,诞生了许多走在时代前列的作品,包括建筑、汽车、轻工产品等。从设计的角度,给大家展示一下苏联时代颠覆你想象、超越时代的伟大设计。

●野蛮与未来并存的苏联建筑

说到故宫,你可以想到展现帝王尊严、延续千年的东方文明。高耸的哥特式教堂代表了中世纪欧洲政治的历史。帝国风格的摩天大楼诠释了摩登时代的美国 现代 主义风格。如你所见,建筑在任何人类文明中都扮演着重要而独特的角色。可以长期保存。同时,作为公共建筑,它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是一种文明的开放表达。

从俄国十月革命到后段时期,苏联的建筑风格大致可以定义为“野蛮”。这一时期的建筑设计如此宏大,在工程上很难实现。苏联只是想通过这些建筑展示充满活力的苏联政权。

当时苏联聚集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和建筑师。其中,一位名叫塔特林的雕塑画家受苏维埃政权文化部委托,设计了第三届国际纪念碑塔,该塔原计划作为第三届国际会议交流的总部。

从造型上可以看出,这座第三国际纪念碑塔与同时期的传统建筑完全不同。它采用了充满幻想的现代雕塑形式。外部为钢结构,呈现螺旋上升状,内部为玻璃幕墙制成的旋转核心。整体设计高度超过400米,远高于324米的埃菲尔铁塔,充分彰显了新苏维埃政权的强大自信和“老大哥”的气魄。

此外,在莫斯科规划建设的联合国际大厦和国际大厦也充满了现代色彩。虽然这些计划最终未能实施,但我们看到了100年前苏联在建筑设计上大胆开放的思想。

后段时期,苏联的建筑风格开始明显变化,建筑规模依然宏大,但风格较为保守。除了满足功能性之外,这座建筑还表现出对苏联政权越来越多的认可。例如,1933年,建造苏维埃宫的最终计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座可以算是列宁纪念碑的建筑,设计高度495米,共100层,碾压了当时纽约381米高的帝国大厦。里面的正厅净高100米,直径160米,可同时容纳21万人。

这座“多层蛋糕”式的建筑,就像苏联的生日,就像是红色苏维埃政权和美国摩天大楼结合的产物。总感觉不真实,像一个美丽的乌托邦梦想。如此宏伟的建筑如果能建成,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苏联的标志性建筑。即使在今天,这种气场也足够震撼。在苏维埃宫周围,他还计划建造8座风格与苏维埃宫相似的建筑,最终完成了7座建筑。因为设计相似,现在也叫“莫斯科七姐妹”。

不仅是苏联皇宫,这一时期伴随着重建规划的莫斯科也设计了许多巨大的建筑。虽然这些建筑大多未能完工,但它们仍然向我们展示了苏联强大的政权。新我国成立后,我们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种建筑风格也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并一直保留至今。在北京,有大量采用这种苏联风格的我国品牌建筑,如北京军事博物馆、国家行政学院等。

在城市规划方面,我们也深受苏联的影响。如前所述,重新规划的莫斯科是以红场为中心呈放射状扩张。北京的城市形态也是如此。这个天上掉馅饼的规划完全参考了苏联专家的意见。不仅是北京,我国的很多城市都受到了这个循环城市规划的影响。

随着他的去世,这些宏伟的建筑计划戛然而止。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苏联的建筑风格不再拘泥于整洁、庄重、对称的风格,各种现代主义和充满科幻色彩的建筑在整个苏维埃国家的土地上诞生。一些形状奇特的建筑,像外星文明一样,有着令人不寒而栗的神秘感和力量感,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这些未来派建筑中有许多现已废弃,而另一些则被用于其他目的。通过这些诗意的建筑,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给了建筑师和艺术家极大的空间,他们能够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力空,最终成就了这些不输西方现代派大师的作品。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半个世纪前苏联就在积极创造未来。

重工业美学下的概念车探索

●苏联重工业的“笨、大、黑、粗”美学

如果用三言两语来形容苏联的工业,那就逃不掉“愚蠢、庞大、黑色和粗糙”。苏联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工业的发展,在他时期更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在他看来,工业的繁荣可以粉碎敌人入侵的野心。正是依靠这种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苏联通过几个五年计划,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二战前欧洲更大的工业国。

当时,苏联建造了世界上更大的水电站、更大的卡车工厂和数千个矿区。这些重工业为苏联的发展提供了无尽的动力。虽然德国在同一时期的科技更先进,但工业实力绝对不如苏联。

我国成立后,苏联还援助了我国156个工业项目。从工厂的设计建设、技术标准、人才培养、管理运营等方面。,我们都是从苏联老大哥那里学来的。到目前为止,东北和西北的老工业基地都可以看到仍在使用的工业场地和设备。这些工厂和设备沿袭了粗糙的苏联工业风格,但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这种“笨、大、黑、厚”的工业设计风格也构成了苏联重工业的美学。**《流浪地球》中的巨型行星发动机以及为其提供动力的采矿场、设备和运输车辆,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苏联工业美学的特点,画面充满了钢铁洪流的强大感。

苏联时代的汽车工业也有很强的实力,尤其是卡车和大型特种车辆。苏联曾经是世界第五大汽车生产国,拥有世界第三大卡车产能和之一大客车产能。比如二战时期大量生产T系列的乌拉尔汽车厂,现在是世界上更大的开发生产军用和民用机械产品的工业企业之一,也是俄罗斯军装甲车的主要供应商。

成立于1916年的ZiL品牌是一家早期为政党高级***打造专属汽车的汽车工厂,如今也为普京大帝提供总统座驾。Gil还生产大量卡车产品,如Gil 151和Gil 157,它们也是老解放卡车的原型。我国还获得了吉尔150型的 *** 技术,并生产了解放CA10B型。此外,我国还进口了许多吉尔130车型。这款卡车虽然油耗高,但是载重大,耐久性好。最重要的是价格不贵。这似乎是苏联重工业产品的特点。

还有一个BELAZ品牌,特别能展现苏联重工业的美学。它成立于1948年,最初被命名为重型矿山机械厂。如今,Belas已成为全球更大的采矿车辆专业制造商,在世界采矿车辆排名中占据一席之地。此外,它还生产装载机械、重型运输平台、飞机牵引和轮式推土机。

●充满科幻探索的汽车造型设计和未来出行场景

苏联虽然在重工业道路上不断创造辉煌成就,但也在谋划面向未来的工业产品,比如大型工程收割机领域的概念车产品。它的造型风格改变了过去钢铁的泛滥,变得自然、清新、简洁,被认为是那个时代的跨时代产物。

在民用汽车领域,苏联虽然无法与美国、西欧竞争,但也发展出了几个知名的汽车品牌。比如苏联时期,最著名的高尔基汽车厂生产GAZ汽车,而普京有一辆GAZ 21,还有前面提到的ZiL品牌,为高官提供汽车。在豪华车领域,苏联车确实缺乏自己的灵魂,在造型上借鉴了美国的豪华设计理念。

虽然世界处于冷战的紧张局势中,似乎随时都会发生战争或核毁灭,但两大阵营并没有把自己锁起来,反而在不断地借鉴、学习、学习,一味地照搬只能跟在强者后面,苏联人民积极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留下了一些走在那个时代前面、面向未来的前瞻性设计产品。

这些在苏联时代设计的怪异、科幻的概念车,摒弃了传统的汽车造型,拥有了更大更通透的视觉,让车内的乘员更接近自然,就像法国设计一样,充满了浪漫情怀。那个时期的汽车海报也有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充分结合了苏联人民,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状况。这里有一个背景。国家疗养制度是苏联的一大特色,也成为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经过八个小时的工作,苏联人民有充足的时间休闲娱乐,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这些汽车广告在当时足够时尚和新潮。物质保障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苏联人民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与美国的竞争中赢得了意识形态上的胜利。

征服宇宙是美苏争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人类描绘了一个光明的未来。在这种霸权中获胜,意味着红色苏维埃政权不仅征服了脚下的土地,还骄傲地屹立在浩瀚的银河系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在Tai 空的霸权中取得了胜利,于是苏联的工程师、设计师、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受到宇宙主题的启发,创作了大量具有科幻色彩的前卫作品。这些都是苏联人民对未来交通和人类社会的想象。这些诞生于半个世纪前的作品,在思想上大胆而富有想象力,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伟大。同时,这些艺术作品也为苏联人民的心中注入了触手可及的世界观。

北欧风的轻工业产品

●“宇宙风”带时间戳的家用电器

二战后,随着赫鲁晓夫的上台,苏联出现了节俭之风。一种叫赫鲁晓夫大厦的建筑开始在城市大量建造。这种预制板提前生产,现场拼装的装配式建筑,成本低,施工速度快,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大量底层群众的住房困难。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赫鲁晓夫塔的记忆一定很深。这种建筑曾经大量引入我国,今天在一些萧条的工业城市也能看到。

人们搬进新房后,自然会增加新的家居用品,这也带来了强劲的需求。如前所述,此时苏联的Tai 空计划节节胜利,全国沉浸在美好的Tai 空梦想中。设计师紧跟时代潮流,设计了一系列“宇宙风”家电。

如果没有解释,相信你永远猜不到这些是什么。这些来自泰泰空设备的设计理念,具有很强的时代印记。苏联更高***也意识到,要想展示苏联的实力,就必须提升日常消费品的档次,尤其是在设计领域。

●新行主义≠保守主义

1962年,苏联颁布了“通过实施设计 *** 提高机械工程和轻工业产品质量”的法律。基于这一定律,工程师们被赋予了更多的想象力空去做一些展示苏联伟大成就的事情,这意味着苏联开始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工业设计之路。

看到这些日常用品,你很难联想到苏联。清新简洁的设计会让人想到北欧风格。在苏联,当设计工作提升到更先进、更复杂、更人性化的水平时,其工业设计能力并不落后于欧美国家。苏联的这些设计师表现出了极强的创造性思维,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把这些充满现代感和未来感的产品呈现给了人们。

在那个设计解放的时代,从火柴盒、香烟、糖果的外包装,到各式各样的家用电器,设计师对造型和功能的创造性思考被浓缩,优秀的设计自然带给人们更好的生活体验。上世纪80年代,苏联在电子产品方面也展现了设计能力,但其电子工业确实相对落后,无法与优秀的工业设计相媲美。

随着工业产品设计能力的提高,广告的设计表现力也在不断增强。当时,广告主要是通过海报传播的。很难想象,如果以前,我国有一张现代唯美画风的海报,大家会作何反应。你会对这种规模感到震惊,它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事实也表明,苏维埃政权不等于保守主义。

在饮料的封面上,印有描绘苏联人民生活的艺术画。精美的外包装会在之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也是对苏联文化自信的体现。即使在今天,这也是一个成功的设计,可以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

总结:

意识形态的竞争背后是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的竞争。工业设计作为一种文化或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能够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如今,苹果的设计理念正在引领和影响着无数消费电子厂商,甚至很多其他行业。这种无形的软实力是意识形态的输出。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苏联的发展向重工业倾斜。代表工人阶级的苏联政权,通过钢铁的洪流来表达自己,这也使其发展出独特的苏联工业美学。在泰空领域的竞争中,伟大的苏联人民以强大的创造性思维,生产出了大量充满科幻感、颠覆你想象的艺术作品,为未来世界描绘了蓝图。只有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人类世界里,苏联的这些文化成就才没有像美国一样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些可以证明强大帝国存在的文明信息可能会逐渐被世界遗忘。 @2019

现代主义流派的推动者“包豪斯学派”

包豪斯对于现代工业设计的贡献是巨大的,特别是它的设计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教学方式成了世界许多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它培养出的杰出建筑师和设计师把现代建筑与设计推向了新的高度。相比之下,包豪斯所设计出来的实际工业产品无论再范围上或数量上都是不显著的,在世界主要工业国之一德国的整体设计发展过程中,包豪斯的产品并未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包豪斯的影响不在于它的实际成就,而在于它的精神。包豪斯的思想在一段时间内被奉为现代主义的经典。但包豪斯的局限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到,因而它对工业设计造成的不良影响受到了批评。例如包豪斯为了追求新的、工业时代的表现形式,在设计中过分强调抽象的几何图形。“立方体就是上帝”,无论何种产品,何种材料都采用几何造型,从而走上了 *** 的道路,有时甚至破坏了产品的使用功能。这说明包豪斯的“标准”和“经济”的含义更多是美学意义上的,因此所强调的“功能”也是高度抽象的。另外,严格的几何造型和对工业材料的追求使产品具有一种冷漠感,缺少应有的人情味。包豪斯积极倡导为普通大众的设计,但由于包豪斯的设计美学抽象而深奥,只能为少数知识分子和富有杰出所欣赏。时至今日,不少包豪斯的产品仍价格高昂,只能被视为一种审美水准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如米斯的巴塞罗那椅就是典型的例子,售价达数百美元。

对于包豪斯最多的批评是针对所谓“国际式”风格的。尽管格罗披乌斯反对任何形式的风格,但由于包豪斯主张与传统决裂并提倡几何构图,事实上消除了设计的地域性,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脉被忽视了,加之一些建筑师曲解了包豪斯的精髓,以抄袭代替创造,形成了千人一面的“国际式”风格。以平屋顶、白墙面、通长窗为特征的方盒子式建筑风行世界各地,对于各国的建筑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因而受到广泛的批评。

无论对于包豪斯有多少保留意见,它的巨大影响是无可非议的。 *** 再格罗披乌斯旗下的精英都有其鲜明的个性,但又发展了一种强烈的共性。当他们从第三帝国移民各地时,都怀着鉴定的信念,在各自工作或任教的地方传播了包豪斯的思想,并使其发扬光大。

工业设计中的高技术风格 中国发展具有现代意义的工业设计是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国内一批有识之士如柳冠中、王受之、张福昌等人,像普罗米修斯般从西方盗回工业设计的火种,历经二十余年传承,中国工业设计之火已在国内呈燎原之势。国内的工业设计教育发展迅猛,根据的最新统计,设置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已达所,名列设置最多的工科类专业的前8名,大大超过了绝大多数传统专业。海尔、联想、宏基等国内企业的产品屡屡在国际上获奖,中国工业设计师也开始在if、red dot、idea等重要设计竞赛中崭露头角。“以至于美国商业周刊在年7月7日刊出头版文章惊呼《是意大利设计吗?不,是中国设计!design in italy no, in china!》,似乎一时间中国的工业设计成为了全世界设计界关注的焦点。”

我们在为工业设计发展取得成绩欢呼雀跃的同时应该对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有一个清醒地认识。应当认识到工业设计在西方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工业革命和场经济发展的浪潮,表现为与大工业化生产紧密相连、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一个自然过程。而上世纪80年代初工业设计思想在中国的导入,“就更多地带有“超现实”的色彩,是席卷中国大陆的业革命风暴尚未到来前少数具前瞻眼光的学者发出的理性呼唤。”由于当时国内场发育不健全、竞争机制的缺乏,国内尚未出现供大于求的矛盾,国内企业还没有遇到高度竞争的生存压力,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自足状态导致企业决策层对于工业设计的导入普遍持消极态度。因此我国导入工业设计理念被迫采取了“理论开路、教育先行”模式,这也造成了在其发韧之初就存在与企业界缺乏有效的沟通的先天不足,一方面教育界培养出的工业设计毕业生因为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而大部分惨遭淘汰,另一方面,企业界又对优秀设计人才有极大的需求。这就造成了“我国设计业两端大,中间小的模式,即设计教育与设计需求的增大,专业化的设计队伍与合格的设计人才却相对缺乏的局面。”

如果说在作为业中心的初级阶段,我们可以满足于oem(original euipment nufacturer) 原始设备供应商,即代工生产或“贴牌”生产模式,但是我们要想实现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就[1][1]必须实现从oem的生产模式向odm(original design nufacturer)原创设计供应商,即设计代工、原创设计管理模式的转变。

现实要求我们把工业设计重心由教育界向企业界迅速转移,实现教育界和企业界的密切联合,把工业设计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让企业界能从生产力的发展中确实体会到工业设计带来的好处,这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里工业设计界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作为设计人,我们“有义务细心谨慎地超越设计品形貌和短期目标,深入探讨设计的本质和的影响。”我们应主动参与这场产业转变,对中国设计的现实方位有个清晰的认识,并大胆对未来工业设计风格进行探讨,这将对工业设计的发展大有裨益。

影响中国工业设计风格的几个因素

“风格”一词按照《辞海》的解释就是风度品格。在艺术上,“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面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从风格的概念我们可知,设计风格是同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同一性表现在设计师通过设计的外在形式而反映出来的具有一定共性,并且相对稳定、更为本质地反映时代、民族的文化、艺术、精神气质、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多样性表现在设计师在通过设计来表现上述特征时超越了盲目、无序、生搬硬套的幼稚阶段,摆脱了各种程式化的束缚,能够根据个人的生活体验的独特视角来进行有所取舍的合理表达。风格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设计、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的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积极或消极地转而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并不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因此设计风格的形成不仅是设计理念自身得发展,而且也意味着国内企业界自有品牌的建立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全球化对建构中国工业设计风格的影响。

作为不可阻遏的历史潮流,经济、文化全球化正在世界体系中以不对称和相互依赖的形式进行。“在这一复杂互动的进程中,文化同质化(culture homogenization)的现象日渐突出。一方面设计的话语权牢牢地被几个西方大国所把持,设计语言同质化的趋势正在加快,在好莱坞大片、日本漫画、韩国音乐伴随下呈长起来的新一代可能割舍与母体文化的脐带,出现“有形的地理疆界因无形的互联 *** 而变得日益模糊,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受众都接受性质相同的信息和风格,而这些信息和风格可能与本土、宗教或民族环境相脱离。”的情况,这将对我们设计风格的民族化探索可能产生前所未有的困难。另一方面工业设计作为一种“舶来品”,其发展时间的短暂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我国工业设计发展在整个世界工业设计中处于边缘地位。

美国著名学者欧文拉茨洛(ervin laszlo)在其新著《布达佩斯俱乐部全球问题最新报告——第三个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未来不是被预测,而是被创造”。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工业设计的未来的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不是时间轴上的突变过程。现阶段工业设计界在设计民族化的种种或成功或失败的尝试与努力,将构成未来工业设计风格的现实基础。

继承与创新的矛盾

任何一个处于不断发展中的民族,都会产生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既要为了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参与全球文明中去,又要传承历史文脉。因为,“历史一面成为过去,一面又从过去中伸出双手挽着现实同行。我们任何选择,都只能是在历史的巨大惯性中的选择,尤其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物承文化,正因为我们仍然生活在其中,所以要树立科学的审视态度就更难”因此,我们在设计发展中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将是今后一段较长时期中国设计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方面设计核心竞争力的缺失是我们一直没有在国内企业的设计创新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摆脱形态和实物对设计创新的束缚的低层次徘徊的怪圈。另一方面,只要国内的设计界把视角置于一种国际多极化和民族文化多元论的权力诉求日益强烈的大环境下,去思考全球化中的中国设计时,就不可能放弃对建构中国设计文化、创造设计风格的责任。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我国倒入工业设计理念已有二十多年,但是我国现阶段的设计水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许多工业产品设计是靠“一仿二改三创造”来“新产品”的。在这些设计中,多流露出欧美设计的地模仿和对日本、韩国设计的风格的抄袭,唯独找不到我们本民族文化的对设计的影响。设计理念的混乱、设计风格的暧昧,使我们的设计表达极为苍白,导致我们的工业设计在场竞争中显得软弱无力!因此我们很难从国内产品设计中看到真正体现中国风格(chinese style)设计,即使有也只是凤毛麟角,我们无法将其推而广之地确认它的普遍意义。

未来中国工业设计风格初探

日本“和魂洋材”设计风格的形成对我们的启迪。

我们应更多地 “走出文化的封闭圈”,用包容的心态和“拿来主义”的态度,来看待西方的文明和西方的设计,大胆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 *** ,在此基础上丰富中国工业设计的内涵,逐步在实践中形成中国的特色和气度。邻国日本发展工业设计的模式对于我们不无启迪。

日本在发展具有日本自身特色的工业设计时,采取了“和魂洋才”的双轨并行的路线。一方面在针对国内场的设计如服装、家具、室内设计、包装设计等领域中系统地研究传统,以求保持传统风格的延续性;另一方面在针对国际场的设计中则按照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设计。

我们在日本生产的电器上找不到日本浮世绘的图案或者是代表日本传统文化的任何图腾式的符,也鲜有传统器物的造型,但是日本的设计绝对是独具一格的,日本设计师在产品上对生活文化的关注绝对是属于“日本特有的对美的尽力追求的优长。”(李泽厚语)虽然日本设计思想也深受到美国、德国及北欧的现代设计理念,如现代主义、功能主义的影响,但是日本设计师所设计的产品又有很深的日本文化烙印,日本传统文化在对日本设计的影响无处不在。

创造具有中国鲜明特征的“中体西形”的设计风格

未来中国设计的发展可以学习日本的模式,走以现代设计理论和加工技术为手段,萃取中华传统文化意蕴作为设计元素,将古老的中华文化中凝重、深远与现代文化中简约、明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的具有中国鲜明特征的“中体西形”的设计风格。

“中体” ,不是将传统造物文化中的造型、色彩拼接到现代设计中去,而是“要求设计师对一定消费范围人们所赖以维系的人文传统,理解人们生活中需求和隐蔽在生活现象之下的文化本质,亦即往往为该环境中生活的人们自己也未必清晰的那些潜在需要,这些“无意识”由调查者和设计者将其强化出来、显示出来,成为生活方式的新组成,这也就是生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另外,“中体西形” 设计中的&uot;中国元素&uot;或&uot;民族特色&uot;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它应当是设计师对民族文化理解后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正如爱默生在他那篇《论自信》的散文中所说的:“总有一天人们会认识到,嫉妒等于无知,模仿无疑于自杀。一个人不管好坏,必需先接受自己。虽然广阔的宇宙不乏好的东西,可是如果不根植于自己的土地上,富有营养的谷粒不回自己送上门来。”因此,中国设计界更应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设计兼容并蓄,用严谨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传统和文明。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在不远的未来真正形成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工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