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店的创业计划书

装修宝典013

饮食店的创业计划书,第1张

饮食店的创业计划书
导读: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创业计划书对我们来说越来越重要,创业计划书是一份全方位的项目计划。想学习拟定创业计划书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饮食店的创业计划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个人调查  个人经历及相关经验:  1、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创业计划书对我们来说越来越重要,创业计划书是一份全方位的项目计划。想学习拟定创业计划书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饮食店的创业计划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个人调查

 个人经历及相关经验:

 1、我16岁缀学开始了打工生涯。

 20xx-20xx年在饭店打零工(刀削面)厨师做菜的程序也基本熟悉。

 2、后因贪玩跑到江苏服装厂做了4年的裁剪工(20xx-2008)。

 3、结婚后自己在家做了一个夏天的烧烤(羊肉串)天冷以后生意淡了也就放弃了,后因资金不足也没有做其他项目。

 20xx-20xx下了煤窑,做了煤矿工人,时间久了就做烦了,于是又返回了老本行(刀削面)也算是又复习功课吧。

 之后想着自己创业经过反复考虑也经姐姐推荐学了卤菜。

  个人缺点;

 做事毛糙,性格懒散,好面子,容易发脾气。现在长大了懂事了也在弥补自己的缺点。

  性格;

 内向+外向 要是做销售我就显得很能说,因为有这方面的特点,所以我要创业,我需要 *** ,需要证明自己能行!

  选择创业项目理由:

 本身爱好餐饮行业,想开个小饭馆,但家里人不支持:

 1、投资大。

 2、没有管理经验。

 3、没有能帮上忙的人。

 4、最主要的还是资金不足还要借钱,因此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经过姐姐根据我的爱好和特长向我推荐了谢氏黄金饼、随手香卤、禾香颐。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学卤菜选择了禾香颐。

  项目调查

 1、项目描述:

 投资少见效快,易操作,符合人群标准,适合自己,增经做过类似工作。

 2、消费人群:

 老少皆宜,招待亲戚,朋友聚会。

 3、产品、项目、服务:

 卤菜熟食中午及下午需要的人群多包括,农忙,过庙会,亲戚串门,下酒菜是必不可少的!

 4、行业特点:

 农忙季节,庙会走亲戚的,还有新婚夫妇追节的(姥姥送羊节)这期间是旺季。

 5、投资成本:

 20000-36000之间。如36000就包括二手车一辆。

 6、费用:

 所需调料,工具,进货等初步预算;调料20xx,工具2500,所用电器6300,进货3000,店面装修,广告宣传5000,流动资金3000。只是调查过的。

 7、利润:

 计划每月3000以上。

 8、选址:

 店面是自己的,旁边有个儿科门诊,麻将馆两个,卖菜的一家,村大队也在隔壁,一家浴室(镇上只有两家浴室)离热闹区域有一桥之隔相差500米左右。

 9、困难与问题:

 地理位置不理想。天冷了淡季也来了。刚开始做需要多摸索,味道是根本。

 要加大宣传力度。

  市场调查

 一、当地消费水平:

 因为是农村,消费水平一般中下等。

 二、行业、风俗、文化:

 1当地每月都有庙会,也有亲戚串门的,少不了酒菜招待。

 2每年新婚夫妇都会追节,也要酒肉招待。

 3还有姥姥送羊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农忙季节等。

 三、有几家竞争者。

 镇上有7家卖熟食的,其中有一家是超市,3家专门卖椒盐鸡的,一家烤鸭店,一家熟食凉菜店肉类是进的现成的,素菜是自己做,味道还可以,主要竞争对手还有一家是自己卤制的,但味道一般。

  商圈调查

 所在镇区大约有20000人左右,以农民为主,也有经商者占少数,经商者约70家,上班族占60%以农业为主的有20%左右。

 自己店门口有麻将馆两家,儿科门诊一家,菜店一家,浴室一家,我爱人也开了一个手工编织坊,人流量算是中等,主要竞争对手就是镇上十字路口两家(一家是自己卤的一家主要是卖凉菜),经营时间长,有稳定客源,地理位置好,在淡季一般能卖个500-700左右,旺季一般都在1200以上,超市销售的熟食也差不多,因为超市客流量大,可以带动卤菜。

 卖椒盐鸡的一般。主要是太单一,且又是油炸的。

 这几家竞争对手地理位置都比我好。不过我要求不高,每天利润能在120以上,也就满足了,现在毕竟是淡季。

  分析、描述、对策:

 以上做过类似工作,有一定的基础。做过烧烤也销售过手工包包,也算是有销售经验吧。

  经营范围:

 1、熟食,荤菜,凉菜。

 2、五香。

 3、原味调料系列。

 4、红卤。

 5、鸡鸭。

  *** 招牌菜:

 五香猪脸,古香牛肉,怪味毛肚,豫卤香组合,手撕双椒鸡,秘制凉菜。

  创业前的准备

 在家做实验:

 之一次实验以失败告终,又经研究做了二次实验,成功了90%,还要多加努力。

 试验成功后让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品尝。试菜成功后开始做宣传,在镇上热闹的地方做宣传,还要在周边几个村子大力宣传。

 开业活动:

 开业时声势要大,计划开业当天店内搞几项活动,再请一支鼓板手,然后模仿师傅贴上条幅,内容为: *** 以健康,绿色天然为目标,不使用任何违法添加剂(纯中药提色)让您吃得放心是我们的宗旨。

 宣传单内容:

 豫卤香卤菜坊(正面)。 *** 于x月x日隆重开业,开业期间我店特推出几项活动,活动如下:

 1、凡在 *** 消费满28元送素菜一份。

 2凡在 *** 消费满38元送鸡腿一个。

 3凡在 *** 消费满58送酸辣鸡爪一份。

 地址……

 本次活动解释权归 *** 所有。

 豫卤香卤菜坊(反面)。招牌菜:

 五香猪脸、五香鸡爪、手撕双椒鸡、古香牛肉、怪香毛肚、秘制凉菜。

  *** 郑重承诺不加任何色素(纯中药提色)不使用任何违法添加剂,是以健康,绿色天然为目标,让您吃的放心是我们的宗旨。

  创业计划书点评:

 调查不够细致。

 需要蹲点守候,尤其是你的对手,要将他摸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同类产品每天的`营业额。

 同类产品的价格、成本、利润。

 同类产品的口味,需要购买者的评价,而决非自己的主观判断。

 其它店的销售 *** 。

 其它店的经营 *** 。

 其它店的顾客群体。

 其它店的长处短处,优点缺点。

 调查发现问题后没有应对。

 对个人、项目、市场调查后的劣势和不利因素没有分析和提出化解的 *** 。

 投资不够详细。

 没有完整的清单。

 工具、用具未计划。

 看看你师傅的设备、工具、用具的详细清单,你需要比他更小心、更仔细、更谨慎,每一件都要列表显示。

 原料材料未涉及。

 没讲进货渠道、商家、品质。

 成本没有分析。

 需要对自己进货价、运费、采购成本、清洗整理,以及所有原料材料、人工、水电、燃料等使用、消费、损耗后有一个基础成本预算。

 利润没有分析。

 利润在当地价格清楚、完整、准确的调查之后,

 经营 *** 未分析。

 讲了开业的宣传,没讲经营 *** ,这是常规的,天天必须做的,更要让自己从开门到关门都讲到,每一项都不遗漏。

精准引流时间

引流的时间可以根据不同行业的客户来定:比如说,有一定行业基础的实体店,可能就可以利用节假日等来做精准引流。对于年轻群体而言消费欲望旺盛,消费习惯强,所以要利用节假日来做精准引流;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消费能力低,那么就要针对不同年龄段,提供不同的活动方案才能吸引到他们。如果是要做引流必须要利用时间性和目的性来定:比如节日期间,促销是一个很好的引流方式,但是我们要根据活动时间选择去做引流还是要选择时间成本低的?还是要选择流量大但变现能力弱?

精准引流渠道

其实我们知道引流的方式有很多,除了线上引流方式,线下也可以进行引流。但线下通常有两种引流方式:广告引流和免费试用引流。广告广告引流就是在户外广告和电视广告上投放广告宣传,而免费试用引流就是通过线下店面装修时张贴出来的广告。大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不要把免费试用作为宣传渠道;不要让免费试用后,再使用免费试用就成了推销产品;不要让免费试用后不能享受到更多服务。免费试用主要针对那些有需求并且想尝试和体验的人,比如说附近有卖东西的居民或者是附近有卖菜的居民;或者是想去商场、**院、餐厅等地方购物消费的人。

引流策略

在确定好目标客户之后,我们就需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制定相应的引流策略,并在策略的指导下进行引流营销。不同类型的客户群体有着不同的引流策略,根据客户群体可分为:学生客户、普通用户以及老年客户等。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优化策略,从而实现有效引流和精准营销。在这一过程中就要根据不同的引流策略选择合适的引流营销 *** ,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盈利模式,达到预期效果。

杨国福和张亮把麻辣烫带到全国,在他们的带动下,更多的当地 创业 者加入了中式餐饮连锁的战场

来源丨 财经 十一人( ID: caijingEleven)

杨立赟 | 文

余乐 | 编辑

你没有在媒体上见过他们两个的照片,但他们的名字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中随处可见。他们是老乡,是亲戚,是竞争对手,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

5500家杨国福麻辣烫和4700家张亮麻辣烫,已经双双超过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即将攀至肯德基在中国的规模。 这背后是农村放羊娃的发家史、小微企业通过 *** 扩张的成长史,也是低端餐饮品牌化的故事。

若干年前没有人会想到,麻辣烫这个不起眼的街边小吃行当能孕育出大型连锁企业,是杨国福和张亮改变了这一切。

近15年来,这两家头部公司一路狂奔,一年一个变化,把自己的品牌打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在数十个国家注册品牌。杨国福办工厂、做产品,立志成为麻辣烫界的“海底捞”;张亮则坚持低调蛰伏,等待属于自己的时机。

这两个先后从黑龙江宾县万发村走出来的 创业 者,不但让自己成为中式新餐饮的代表,也让宾县这个东北边陲之地成为麻辣烫界的“麦加”。他们庞大的加盟体系中不断裂变出新品牌和新公司,繁荣了这个曾经“不上台面”的行业,但这也对领路人造成了新的竞争压力。

放羊娃的发家史

“抖搂这些袋子,就像西游记里的妖怪出来了,呼呼的全是烟。 抖完了满身满面的灰尘,只露出两只眼睛。

哈尔滨市往东80多公里的宾县万发村,大约 30 年前有一个放羊娃,名叫杨国福。1970年出生的杨国福由于读书成绩差,初中只读了半年,就在15岁那年辍学,回家放了三年羊。放羊之余,他还得种地、养猪养鸡。后来,家里开了小卖部,杨国福骑着自行车把家里种的大蒜拉到18里地之外的县城去卖,又从县城把小卖部的货驮回家。

杨国福家里还有五个兄弟姐妹,人多粥少,脱贫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家里的小本买卖赚不了多少钱,杨国福到县城收破烂,从建筑工地回收装水泥的袋子,把袋子上的粉尘抖搂干净,再缝缝补补,卖给别人装炭。回想起这段苦日子,杨国福自嘲: “抖搂这些袋子,就像西游记里的妖怪出来了,呼呼的全是烟。 抖完了满身满面的灰尘,只露出两只眼睛。

1990 年左右,杨国福投奔在哈尔滨的姑姑,跟着她在繁华的建设街夜市上摆摊。夏天,一辆小车上摆着一碗碗大粥、炝菜,冬天就卖烤羊肉串、烤火腿肠。

在哈尔滨,这个放羊娃不仅之一次见到红绿灯,也之一次接触到麻辣烫。同样在建设街上,一家名为“华辰快餐”的小餐馆,吸引着顾客每天排着队去买麻辣烫、烤饼。当时的麻辣烫还没有采取后来风靡全国的“自选DIY”模式,每碗都是固定菜品,有豆芽、 *** 、海带、豆皮、粉皮、蟹棒,一碗只卖3元。

华辰快餐的火爆程度,让这条街上的每一个小摊贩都羡慕不已,其中也包括杨国福。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执法 大队 的监管下,小摊小贩们不得不“进屋”。杨国福在新永和街和果戈理大街交叉口,以500元的月租金租了一个半地下室的房子,继续卖烤肉串和铁板鱿鱼,没有任何招牌,只用大喇叭广告。随着鱿鱼的成本越来越高、竹签子一次次扎破他每一根手指。2000年起,他终于在妻子的鼓励下,决定尝试麻辣烫。

他没有拜师傅,只是把吃到的成品在脑中还原。他用电饭锅煮了一锅生菜、海带,放入豆瓣酱,“出来不是那个味儿”;又尝试炒辛香料,结果把锅炒煳了。老顾客直言不讳:“老杨,你整啥破玩意儿,太难吃了,那叫麻辣烫?”杨国福乐呵呵地继续和顾客唠嗑。但他不甘心,把过去在中学课堂上没用的心思都用在了麻辣烫上,连做梦都在炒料。慢慢地,味道对了,顾客也多起来了。

三年后,杨国福换了一个店面,拥有了之一个自己的招牌——2003年9月,“杨记麻辣烫”在哈尔滨永和街52号开业。 这距离后来“杨国福麻辣烫”的诞生还有两年时间。

“杨记麻辣烫”开业半天就售罄,重现当年华辰快餐的盛况。“我卖菜、卖东西比较实诚,老顾客多;地址在学校旁边,当时餐饮少,生意比较好做。”

“杨记麻辣烫”的红火生意让杨国福的亲戚朋友艳羡不已。在讲究人情关系的东北,依靠亲友关系找活计、谋生活是普遍情况。到2005年,杨记麻辣烫在两年内通过亲戚朋友的加入,发展出二三十家的规模。这并非正式的“加盟”,很多店都不收取加盟费,“先送人一个牌子,反正都是亲戚朋友,都一起干吧,大家都是苦过来的。”

在这个阶段,他又找到新的榜样。“当时哈尔滨有一家‘老头儿包子铺’,开了 30 0多家连锁店,我们也产生了这样的梦想。”杨国福说。 彼时,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七星椒麻辣烫、小洞天麻辣烫陆续出现。 正反两方面的因素促使杨国福考虑正式走品牌和公司化道路。

起初,杨国福麻辣烫的加盟费定在1000元至 30 00元不等,到2009年的时候,他仅靠加盟费一年就能赚两三百万元。杨国福称,“因为(餐厅)太赚钱了,每家店投资一两万元的话,几个月就回本了,一家店一年赚几十万元轻轻松松。”

但是到2010年,杨国福不顾妻子反对,下狠心砍掉了这两三百万元的收入——扩张速度太快,麻辣烫入门门槛太低,加盟商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加盟商对总部的态度非常差, *** 一打通,上来就骂人,什么情况都有”,店内环境也脏乱不堪。 由于生意火爆,很多店主对顾客都摆出“爱吃不吃”的态度——杨国福认为这种情况并非长久之计,他叫停了加盟,开始认真整顿筛选加盟商,并对店面进行统一装修。

从哈尔滨走到东北三省乃至全国的过程中,杨国福把合作多年的加盟商培植成16个区域总 *** ,通过不定期的销售奖励来鼓励其帮助总部招商、开拓市场。

攻下北方市场后,他把目光投向具有较大空间的南方市场,希望及早进入,抢占市场份额。2014年,公司 年会 被特意安排在南京,主要目的是“让北方的加盟商感受一下南方市场”,此后便吹响杨国福麻辣烫南下的号角。

万发村的后起之秀

“是因为他先做的麻辣烫,然后咱们才选择这个项目。

2005年,当杨国福用自己的名字注册下商标的时候,年仅20岁的张亮也开始涉足麻辣烫行业。

杨国福是张亮的表姐夫,从事麻辣烫行业的时间早于张亮,这两点都没有争议。但是,张亮在成长道路上受到了杨国福多大影响,却略有争议。

在张亮的表述中,他和麻辣烫行业真正结缘于四川的冒菜。1985年出生于哈尔滨宾县的他,18岁时开始帮助哥哥做酒水销售。这份工作需要到处出差,他品尝到了各地特色小吃,很喜欢冒菜的味道,感觉做起来也容易入门。当时在东北,麻辣类的川味小吃很少,张亮便决定把冒菜带回哈尔滨。

2005年,张亮用自己的积蓄和借款凑了两万多元,雇了三个服务员,在哈尔滨香坊区开了一家近100平方米的餐厅,取名为“阳光麻辣烫”。当时张亮对四川的麻辣烫没有做任何口味上的改良,哈尔滨的消费者并不买账。这家店只维持了7个月便关张。

这一年秋天,张亮又在黑龙江 科技 大学的学生寝室楼下租了一个旺铺,从头再来。逐渐改良的汤底,配上东北人爱吃的芝麻酱,“学生从上课就开始排队,3块钱一份,一天能卖2000碗,一年能赚十几万元。”

张亮的扩张轨迹和杨国福十分相似,最初的加盟都是从亲戚朋友开始,都不收取加盟费。 这一方面是出于行走江湖的朋友义气,另一方面也是寄望于通过熟人 *** 完成之一阶段的扩张。“(对加盟)唯一的要求就是自己的店面别离太近了,互抢生意。”张亮说,通过这种方式逐渐发展出二三十家门店,有的招牌上写“阳光麻辣烫”,有的标“兄弟麻辣烫”,并不统一。

随着张亮体系下的餐厅客流量变大,外部寻求加盟的人越来越多,要求有正规加盟体系、签合同、有商标,倒逼他注册了“张亮麻辣烫”的商标。2008年,之一家张亮麻辣烫在离哈尔滨市区23公里的阿城区开业,投资20万元,是张亮首次 创业 时启动金额的10倍。“当时(哈尔滨)中央大街已经太贵,这笔钱在阿城能选到更好的位置。”张亮说。

同时,张亮麻辣烫在阿城成立公司,十来个亲友成为正式员工,主要工作是对接加盟商。现任黑龙江张亮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姜佰东,就是在2008年加入张亮麻辣烫,亲历了正式扩张的整个过程。“刚开放加盟的时候,扩张很快,收到加盟费自我感觉挺好,但很快发现有些店面达不到预想,加盟商不满意,总部也赚不到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09年左右,张亮决定在各地成立分公司,当地的事在当地解决。同时,分公司在所在地开设直营店,盈利贴补分公司的开支。随着分公司的成立,张亮麻辣烫走到内蒙古、山东等地,初步攻下北方市场,然后开始考虑进军全国。

2013 年是张亮麻辣烫升级的一年。黑龙江省张亮餐饮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公司总部从阿城迁至哈尔滨市区。这一年,北京首家分店开业,其后一年半时间里迅速发展到400家。北京市场的成功给了他走向全国的信心。出乎意料的是, “以前觉得往南走特别难,结果发现比家里(哈尔滨)舒服。 因为南方经济好,麻辣烫的竞争没那么激烈。 2016年,张亮麻辣烫首家海外分店在日本开业。

重资产vs轻资产

“每个企业都不一样,有的企业赚了前期的钱,有的企业赚的是后期的钱。

遍布大街小巷的麻辣烫餐厅,消费者能感受到的仅仅是菜品、口味、价格的微小差异,实际上,每一家企业的自我定位和规划都大有不同。 以杨国福麻辣烫和张亮麻辣烫为例,前者偏向于重资产模式,办工厂、做商贸,收入来源较为多元; 而后者采用轻资产模式,专心做一家管理公司。

“杨国福”和“张亮”的扩张都依靠加盟制,每年向加盟商收取一笔固定的加盟费,并提供麻辣烫的底料和配料、店面装修所需设备和材料。这三方面组成加盟商对总部收入的主要贡献。

未来,商贸模块还将增加直面消费者的产品收入。这些包括火锅底料、番茄料、鱼调料、辣椒蘸水、自热麻辣烫等包装产品,类似于海底捞的自热小火锅、火锅底料等包装产品,将投放在线上和线下渠道。“我们对标的就是海底捞。”杨国福介绍说。

为了支撑这一商贸模块的成长,杨国福在公司内部力排众议,下决心打造自己的供应链体系。2018年,隶属于四川杨国福食品有限公司的成都工厂投产,年产值约为2亿元。据杨国福方面介绍,这家工厂的进口设备占设备总数的65%,配备调味料研发中心、智能厨房实验中心等,生产规模可以满足12万家加盟店的调味料需求量。

杨国福认为,相比管理企业,自己更擅长研发和采购,因此成都工厂的生产和研发是他的“领域”,目前每年他有一半时间都在工厂。

“咱们公司就是管理公司。主要目标是让加盟商活下来,帮加盟商省钱,总部可以从中间赚点辛苦钱,但不允许哪个环节出现暴利。”对于盈利,张亮有自己的节奏:“每个企业都不一样,有的企业赚了前期的钱,有的企业赚的是后期的钱。只有每天帮加盟商把工作做好,后期(总部)才能持续不断地赚钱。”

他认为,目前公司的主要工作仍然是加盟业务。 “短期内还是把市场做好,从消费者到加盟商都非常稳定了,再想赚钱,现在我不想把精力分散。”他并不打算像杨国福一样建工厂,而是考虑通过另一种方式——投资上游供应链的优质公司,或者相互持股,以强化供应链。

宾县,麻辣烫的“麦加”

“好多都是杨国福体系里出来的,以前在他店里炒料的、给他店送牛油的,现在都自己做了。

宾县位于松花江南岸,地处张广才岭和松江平原的交会处,年平均气温仅44℃。从高铁站到县城的路上是大片大片的玉米地。根据宾县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7年宾县三次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结构比为161∶331∶508,而全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为76∶405∶519,可见宾县的经济仍然相当倚重农业。

这样一个常住人口不到58万的东北边陲之地,在杨国福和张亮的带动下发展成了麻辣烫之都,市场竞争相当激烈。 “杨国福”和“张亮”的名号在全国响当当,而在他们的老家宾县,也只是众多品牌中的两个,并没有光环。

“马玉涛”如今在北方市场已小有名气,大众点评显示北京就有50家分店。根据其官网和天眼查的信息,马玉涛麻辣烫诞生于2006年,在2009年注册成立公司,2016年更名为哈尔滨马玉涛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部设立在哈尔滨,目前拥有1000多家加盟店及一个现代化的万米仓储配送中心。近期,马玉涛麻辣烫全面升级品牌,改名“马玉涛大叔的麻辣烫”。从官网和店面设计来看,加入“大叔”二字,是为了通过“马大叔”IP与90后和00后的年轻群体进行 情感 交流,走品牌年轻化路线。

这些元老级餐厅还在不断裂变出新的餐厅和品牌。徐超回忆称,2012年是杨国福麻辣烫在宾县最鼎盛的时期,大约有10家分店,如今不断被新品牌挤压。“好多都是杨国福体系里出来的,以前在他店里炒料的、给他店送牛油的,现在都自己做了。”

在宾县,任何一个人都随时有可能进入麻辣烫行业。徐超隔壁的竞争对手,就是他过去的老顾客。“他总来我店里吃,吃了总是问点生意经,我没多想,结果前几天在旁边开店了。”

从张亮和杨国福体系中走出来的 创业 者,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加盟扩张,每个人都选择性地复制原体系中的一部分,再自己做些创新。几乎每一家小品牌的店面招牌都印上了加盟 *** ,刚起步的留的是手机号,稍有规模的就印上“400” *** 。

新品牌吸引加盟的 *** 之一就是减免加盟费——这与杨、张二人当年的做法如出一辙。徐超说,有些品牌总部为了吸引招商,一开始免费加盟,品牌做大之后才开始收费。他加盟“尚禾佳”的主要原因就是目前没有加盟费,而且店面装修不强制使用总部指定团队和材料。吕小见麻辣烫才成立数月,就已经决定做加盟,加盟费定为5000元/年。马玉涛麻辣烫的加盟费分为四档,最贵的一档118万元/年,亦低于张亮和杨国福。

还有第三家的空间吗?

“加盟两个大品牌投资得几十万元。 我这个店把几样成本都算上只投了11万元左右,现在快回本了。

新品牌能吸引到的往往是 创业 资金有限,且没有餐饮从业经验的人。半年前,在邮局送快递的孟辉无意间在快手上看到一个名为“步大叔麻辣烫”的招商广告,“负担得起”的准入门槛打动了他——一次 *** 258万元加盟费无需再交年费、根据总部的设计方案自主装修店面、对门店面积和选址没有硬性规定。孟辉在哈尔滨香坊区租下一个店面,开始经营麻辣烫生意。

相比过去,大众餐饮的品牌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主要原因是供应链的工业化发展,让规模化的餐饮连锁变得更容易实现。 陈茜称,近年来,中央厨房、半成品加工、冷链物流以及常温物流等供应链端的体系建设愈加成熟。从需求端的角度来看,消费者近年来愈发注重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认为大一些的品牌在食品安全和卫生上可能相对更有保障,从而也更加鼓励了品牌连锁。

对于加盟商自立门户的情况,姜佰东回应称,“其实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冲击,你开20家的时候,我们压根没听过。就算开200家店,我们的 会议 上都不会提到你。要是你有500家店,我们可能在会上提一下,这个品牌最近在某个地方发展还好,我们是不是要战略打击。”

杨国福坦言从自己体系里裂变出去的商家有很多,在他看来,未来拼的是能不能真正给予加盟商食品安全、供应链、加盟服务的保障;如果新品牌不具备这几大核心竞争力,迟早会被淘汰。

“不太存在竞争,看似只是一碗麻辣烫,实际上它背后有一个强大的体系和标准去支撑。 没那么简单。”杨国福说。“(小品牌)给加盟商定的装修费便宜、加盟费便宜,这不算竞争优势。高存活率、让加盟商赚到钱,才是竞争优势。”

在一些贴吧和平台上,不断有杨国福和张亮的加盟商发帖批评总部或 *** 店铺。但是,“加盟店存活率90%以上”是这两家企业不约而同给出的数据。办商学院、与大品牌结盟、打造会员体系等动作,既是它们从低端餐饮连锁走向现代化管理的方式,也是招商、稳定军心、强化品牌影响力的办法。

对于麻辣烫行业里是否可能出现第三家全国性的企业,张亮认为,“全国性没有机会,区域性有可能。因为优质的加盟商和房源已经被我们选了,剩下的这些人想省钱,做的这个店跟咱们这店挨着,没有竞争力和优势。”几名麻辣烫从业人员亦表示,并非没有野心“做大做强”,但通过加盟的方式扩张,就需要操心供货、公司化运作等事宜,首先搞定企业食品生产许可(QS)就不容易。大多数从业者的能力仅停留在研究配方、多开几家店的水平。虽然相比十多年前,市面上的麻辣烫品牌从蓝海变成红海,但从业者的企业管理能力整体并没有提升多少。

头部两家未来是否还会出现戏剧化的竞争格局?在张亮看来,论入行时间、门店数量方面,杨国福是老 大哥 ,不过在门店的盈利能力、外卖经营数据方面,张亮麻辣烫丝毫不输,甚至更佳。

“谁是之一的问题交给时间。”他说。

走向世界的小吃

“现在这个品类能拿出去说了,咱现在稍微舒服一些,比较受尊重,不感觉丢人了。

麻辣烫改变了这两个宾县农村人的命运。如今,张亮和妻子住在哈尔滨,两个孩子在哈尔滨上学;杨国福把家安在上海,妻子和儿子在公司任职,女儿在上海念书。

这些年两家企业参加展会,张亮公司去了,杨国福公司就不去,反之亦然。久而久之,双方的沉默似乎也成了一种未经沟通的默契。“没有非得拼个你死我活。如果两家真的你死我活,也达不到现在全国的规模。”张亮补充道:“我感觉互相是有推动作用的,有一些创新相互 *** 和借鉴。咱们(两家)对这个品类有促进作用。”

这种相互推动也体现在海外扩张上,两家企业前后脚在海外挂出自己的招牌。

把麻辣烫开到国外,张亮说他是被市场推着走的。 2016年,张亮麻辣烫没准备对海外市场开放加盟,张亮的一位在日本生活的好友希望在当地经营麻辣烫,便开始了之一次尝试。

杨国福麻辣烫的首家海外分店在2017年落地澳大利亚后,开始招兵买马,聘请具有多年海外工作经历的专业人士担任国际部负责人。目前,杨国福已经在60多个国家注册了商标,以单店加盟为主,要求店面面积至少在80平方米以上;未来可能会考虑与海外餐饮大公司合作,交给海外 *** 商来落地。

杨国福对未来五年的发展已经做出较为具体的计划——五年内,海外门店数量达到1000家,国内门店数量增至9000家,集团整体营收达到100亿元。 过去他曾经设想过国内扩张到2万家门店数,随着进一步计算,认为门店数量控制在9000家较为合理。过多的门店可能会影响加盟单店的利润,造成自相残杀。

他的野心早已不局限于麻辣烫,而是想建成一个国际化的食品餐饮帝国。他提到,在管理理念上希望学习麦当劳、星巴克这类全球连锁餐饮公司。杨国福心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未来我们对标的就是海底捞。我们虽说没有它股票市值这么大,但体量也不小。”

杨国福和张亮分别表示,发展过程中都有外部资本伸出橄榄枝,但他们不约而同地持谨慎态度,短期均无上市计划。杨国福说:“如果引入资本,他们要求的是短平快,要求每年达到什么样的业绩;我们现阶段还需要扎根。我不是种韭菜,是种一棵树,是要它成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