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几辆航空母舰

装修宝典024

世上有几辆航空母舰,第1张

世上有几辆航空母舰
导读:今天世界上一共有十个国家拥有航空母舰:阿根廷、法国、意大利、俄罗斯、西班牙、巴西、印度、泰国、英国和美国。中国从前苏联购买了瓦良格号、基辅号、明斯克号等航空母舰,但这些航母都并未作为军事用途。而日本虽然名义上没有航母,但是其所谓的“大型两栖

今天世界上一共有十个国家拥有航空母舰:阿根廷、法国、意大利、俄罗斯、西班牙、巴西、印度、泰国、英国和美国。中国从前苏联购买了瓦良格号、基辅号、明斯克号等航空母舰,但这些航母都并未作为军事用途。而日本虽然名义上没有航母,但是其所谓的“大型两栖登陆舰”和“巨型补给舰”实乃直升机航母和轻型航母。2006年3月10日,中国人民 *** 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汪致远宣布中国将自行建造航空母舰,发展航空母舰战斗群。

美国:11艘,"企业"号1艘,"肯尼迪"号1艘,尼米兹级9艘:“尼米兹”号,“艾森豪威尔”号,“卡尔·文森”号,“罗斯福”号,“林肯”号,“华盛顿”号,“斯坦尼斯”号,“杜鲁门”号和“里根”号,此外"布什"号已经下水,但尚未完全建成,而最新的"杰拉德福特"号航空母舰已经正在建造

英国:3艘"无敌"号、“卓越”号、“皇家方舟”号,正在筹备建造的两艘新型航空母舰“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预计2012年可以建成。

法国:1艘,“戴高乐”号,正在和英国联合设计新一代航空母舰PA02型。

意大利:1艘,“加里波第”号,此外“加富尔”号航空母舰已经完成组装工作,将在不久之后服役。而与日本大隅级和独岛级类似的3艘“圣乔治奥”级应归于两栖运输舰,同理日本韩国同型舰严格来说并不属于航空母舰,这与美国两栖攻击舰不属于航空母舰是一个原理,尽管他们可以运用航空兵,但作战使命和方式完全不一样。

西班牙:1艘,“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此外原本预计按照两栖登陆舰设计的新一代战舰被追加航空母舰的职能,因此这艘在建的战舰也属于航空母舰。

俄罗斯:1艘,“库兹涅佐夫”号,最近已经解除封存进入战备状态。

巴西:2艘,“米纳斯吉拉斯”号(原英国巨人级),“圣保罗”号(原法国“福熙”号)

印度:1艘,“维拉特”号,此外“维克兰特”号已经退役,“维克拉马蒂亚”号要在2008年才服役,“蓝天卫士”号要在2012年服役。

泰国:1艘,“差克里纳吕贝特”号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726058html

回答者:唐笑1986815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4-8 12:27

这个问题嘛,这东西也有退役的嘛

只能给你现役的列表了。

美国12艘 常规动力为 小鹰号 罗斯福号, 企业级核动力航母企业号,

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尼米兹号 华盛顿号 埃森豪维尔号 卡尔文森号

林肯号 斯坦尼斯号 杜鲁门号 肯尼迪号 里根号

法国1艘核动力戴高乐号 常规动力克莱蒙索级福煦号已退役

英国3艘常规动力无敌级航母无敌号 皇家方舟号 卓越号

意大力1艘 常规动力加力波迪号 再建一艘加富尔号

泰国1艘常规动力航母查克里那吕贝特号 从西班牙定购

西班牙1艘图里亚斯特亲王号 与泰国的航母是同一级别

巴西1艘常规动力 克莱蒙索级克莱蒙索号 从法国购买

饿罗斯1艘库兹聂佐夫号常规动力

印度2艘维克特兰号 维达拉号常规动力 还有一艘在建

是由俄罗斯退役的戈尔什克夫号改建而来

阿根廷1艘常规动力五月二十五日号

韩国1艘

另外阿根廷的航母现已退役,所以已经不是航母国家了。现在拥有航母的只有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印度、意大利、西班牙、巴西、泰国共,韩国10个国家

回答者:rocket13 - 都司 六级 4-8 12:45

http://hibaiducom/007cn/blog/item/c16d76c67bb0a71b9d163d86html

回答者: wmj007 - 状元 十四级 4-8 21:37

世界各国海军现役航母一览表

1、美国海军:“尼米兹”号、“艾森豪威尔”号、“卡尔文森”号、“罗斯福”号、“林肯”号 、“华盛顿”号、“斯坦尼斯”号、“杜鲁门”号、“里根”号、“布什”号、“企业”号、“小 鹰”号。

2、俄罗斯海军:“库兹涅佐夫”号。

3、英国海军:“卓越”号、“皇家方舟”号。

4、法国海军:“戴高乐”号。

5、意大利海军:“加里波第”号、“加富尔”号。

6、西班牙海军:“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

7、巴西海军:“圣保罗”号。

8、泰国海军:“差克吕纳努贝特”号。

9、印度海军:“维兰特”号。

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1942年底抵达华盛顿特区,她只是出于对媒体的好奇,笨拙地站在身穿苏联军装的翻译身旁。她不会说英语,但她的使命显而易见。作为红军第25步枪师中一名经过战斗考验并获得高度荣誉的中尉,帕夫利琴科曾代表苏联高级司令部鼓动美国支持在欧洲建立“第二阵线”。斯大林急切地希望西方盟国入侵欧洲大陆,迫使德国人分兵,减轻苏联军队的一些压力。埃莉诺·罗斯福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计划”相关内容集捕捉到了之一夫人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访问过的“知识产权保护计划”的持久关联性,作为之一个在白宫受罚的苏联公民。随后,埃莉诺·罗斯福邀请这位出生于乌克兰的军官邀请她到美国旅游,并向美国人讲述她作为一名穿蝙蝠女郎的经历。帕夫利琴科只有25岁,但她在战斗中受了4次伤。她也碰巧是史上最成功、最令人恐惧的女狙击手,309人被确认为德国士兵中的大多数。她欣然接受了之一夫人的提议。

她亲切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有人想知道俄罗斯女人是否可以在前面化妆。帕夫利琴科停了下来;就在几个月前,她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围攻中幸存下来,苏军在那里遭受了相当大的伤亡,在八个月的战斗后被迫投降。帕夫利琴科说:“这是没有规则可言的,但当战争进行时,谁有时间去想她那闪亮的鼻子呢?

《 》称她为“女狙击手”,其他报纸也注意到她“没有涂唇膏,也没有任何化妆”,而且“橄榄绿制服也没什么风格。”

在纽约,市长菲奥雷洛·拉瓜迪亚(Fiorello LaGuardia)和国际毛皮和皮革工人联合会(CIO)的代表向她致意,据一家报纸报道,她向她赠送了一件“由美丽的混合皮制成的全长浣熊大衣,该报哀叹说,这样的服装很可能“在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返回祖国时,会在俄罗斯血腥的大草原上引发战争。”

但随着巡演的进行,帕夫利琴科开始对这些问题怒不可遏,她清澈、黝黑的眼睛找到了焦点。一位记者似乎在批评她的制服裙的长度,暗示这让她看起来很胖。在波士顿,另一名记者观察到帕夫利琴科“昨天袭击了她五道菜的新英格兰早餐”。她认为,美国的食物很快就好了,苏联狙击手已经受够了媒体的狙击。“我很荣幸地穿上制服,”她告诉时代杂志。“上面有列宁的命令。它在战斗中沾满了鲜血。很明显,对于美国女性来说,重要的是她们是否在制服下面穿丝绸内衣。制服代表什么,他们还没有学会。

仍然是,马尔维纳林赛,“温和的性”专栏作家为 ,想知道为什么帕夫利琴科不能作出更多的努力在她的风格。“一个有效率的战士以自己的外表为荣,这不是军事哲学的一部分吗?林赛写道。“难道圣女贞德不总是穿着漂亮闪亮的盔甲吗?

慢慢地,帕夫利琴科开始有了自己的声音,人们被她年轻时的故事、德国入侵对她的祖国的毁灭性影响以及她在蝙蝠队的职业生涯迷住了。这位女狙击手在美国各地的演讲中,常常是在数千人面前,提出了美国承诺在欧洲打击纳粹的理由。她这样做,使人们明白了妇女不仅是有能力的,而且是战斗所必需的。

柳德米拉·米哈伊尔夫娜·帕夫利琴科1916年出生于基辅郊外的乌克兰城镇巴拉亚·茨尔科夫。她父亲是个我会给你足够的巧克力,让你成为一名德国军官。

当贿赂行不通时,德国人采取威胁手段,发誓要把她撕成309块,这句话让年轻的狙击手很高兴。“他们甚至知道我的分数!

升为中尉,帕夫利琴科被拔出蝙蝠。就在离开塞瓦斯托波尔两个月后,这位年轻的军官发现自己在1942年之一次来到美国,读到了媒体对她那双结实的黑色靴子的描述,这双靴子“已经知道战争的肮脏和血腥”,并直截了当地描述了她作为狙击手的日常生活。她说,杀害纳粹并没有激起她内心的“复杂情绪”。“我唯一的感觉是猎人杀死了一头猛兽后的巨大满足感。”

对另一名记者重申了她在战斗中看到的情况,以及它对前线的影响。“每一个活着的德国人都会杀害妇女、儿童和老人,”她说,“死去的德国人是无害的。因此,如果我杀了一个德国人,我就是在拯救生命。

她和埃莉诺·罗斯福在一起的时光显然让她更加勇敢,当他们在去西海岸的路上到达芝加哥时,帕夫利琴科能够把女记者们关于“指甲油和我卷发吗”的“愚蠢问题”撇开。在芝加哥,她站在一大群人面前,责骂男人们支持第二阵线。“先生们,”她说,“我已经25岁了,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杀死309名法西斯占领者。先生们,你们不觉得你们躲在我背后太久了吗?“她的话定格在人群中,然后引起了轰鸣般的支持,”

帕夫利琴科收到了来自政要和崇拜者的礼物,无论她走到哪里,大多是步枪和手枪。1942年,美国民谣歌手伍迪·古思里为她写了一首歌《帕夫利琴科**》。她继续直言不讳地说,红军没有肤色线,没有种族隔离,男女平等,她把矛头对准了人群中的美国妇女。“现在我有点被看作是一种好奇心,”她说,“是报纸头条和轶事的话题。在苏联,我被看作是一个公民,一个战士,一个国家的士兵。

虽然妇女并不经常在苏联军队服役,但帕夫利琴科提醒美国人,“我们的妇女早在战争前就建立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从革命的之一天起,苏维埃俄国的妇女就获得了充分的权利。最重要的是每个女人都有自己的专长。这正是他们和男人一样独立的原因。苏维埃妇女有着完全的自尊,因为她们作为人的尊严得到了充分的承认。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不仅作为女性,而且作为个人人格,作为人类而受到尊敬。那是一个非常大的词。因为我们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会因为我们的性别而感到局限。这就是为什么妇女在这场战争中如此自然地与男子并驾齐驱的原因。( )

在返回俄罗斯的途中,帕夫利琴科在英国停留了一段短暂的旅行,在那里她继续推动第二条战线。回国后,她被提升为少校,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这是她国家的更高荣誉,并在苏联邮票上纪念。尽管她呼吁建立第二个欧洲阵线,但她和斯大林将不得不等待近两年。到那时,苏联终于在与德国的战争中占了上风,盟军于1944年6月攻入诺曼底海滩。

最终,帕夫利琴科完成了在基辅大学的学业,成为一名历史学家。1957年,在埃莉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在美国各地击毙这位年轻的俄罗斯狙击手15年后,这位前之一夫人正在莫斯科巡演。因为冷战,一个苏联看护者限制了罗斯福的议程,并观察了她的一举一动。罗斯福一直坚持到她实现了她的愿望——拜访她的老朋友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罗斯福发现她住在城里一套两室的公寓里

大多数客房都相当舒适。历史悠久。 是了望大好莱坞的绝佳位置。

如果你可以进入的话,有一清单的夜总会供你选择。

游泳池边的Tropicana酒吧很晚了还歌舞升平,显得有些吵。 酒店的客人只有在下午7点以后才能进入游泳池。 周末的时候,塔楼里的客人不能进入热带(Tropicana)酒吧。

此美丽女子是二战狙击女王,斯大林舍不得她受伤,罗斯福亲自接见

 二战时期的苏联一直以来都以盛产狙击手而著称于世,以至于二战时期杀敌数最多的十大狙击手里苏联就占了9个。而有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狙击手却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尽管是在遍地狙击手的苏联,这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她就是著名的二战女狙击手,狙击女王——柳德米拉。

 柳德米拉全名是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是个乌克兰人,乌克兰的女人大多天生丽质,柳德米拉也是从小就活泼可爱。而她非常喜欢去一家基辅的射击俱乐部玩,聪慧刻苦的她就是在这里练就了超凡的射击技术。

 到了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时,24岁的大学生柳德米拉像其他热血的青年一样报名参军,她用自己标准的军人礼仪得到了招兵军官的赞赏,觉得这会是一个优秀的后勤人员。但柳德米拉却执意要成为一名前线战士,就算军官向她讲述了所有前线战争的艰苦,“子弹可不管你是男是女。”柳德米拉最终如愿成为了一个前线步兵师的一名步 *** 。

 然而自从1941年8月狙杀了之一个敌军后,柳德米拉就一直处于开挂状态,前线频繁传来她的狙杀业绩,在敖德萨战役的2个月里,她成功狙杀了187个敌军,而且还在不断增长,连斯大林也知道了乌克兰有个厉害的女狙击手。敖德萨失守之后,苏军退守塞瓦斯托波尔,到这时她的狙杀数已经达到了惊人的309人,但柳德米拉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敌军迫击炮炸伤。斯大林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命令柳德米拉乘潜艇撤离前线。

 敖德萨战役

 在后方养好伤后,柳德米拉已经成为了人民心中的巾帼英雄,她本人也希望再次拿枪上前线杀敌,但国家却赋予了她新的任务——出访美国。柳德米拉也成为了之一个被美国总统罗斯福接见的苏联人。随后她也在美洲各处进行访问,讲述自己的经历。回国后她也在上级安排下为避免出意外而没有再拿起过狙击枪。1943年,她获得了“苏联英雄”荣誉称号以及金星勋章。战后的她又在海军就职并最终退役。

 

 1974年柳德米拉因病去世,年仅58岁。柳德米拉用实际行动行动证明了巾帼不让须眉,她也被人们赋予了“狙击女王”称号。

对于很多人来说,打仗的话,如果已经知道了会输的可能就应该逃跑啊,要不然太傻了,明知道打不过了,不逃跑这不是送命吗?但总有这样的人,他们明知道自己会失败但依旧还是选择向前,比如斯大林,他明知道会遭遇围歼,但依旧不撤退,还是选择死守基辅,这是为什么呢?个人有如下的看法。

最重要的原因是想吸引舆论的关注,确切的说是想要得到支持,美国的支持。

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况。虽然德国人通过“乌曼之战”进一步打开了基辅大门,但德国同样的也因为这场大战损失惨重,基本上就只可以靠肉搏了。所以明眼人一看就觉得应该放弃基辅啊,这样至少可以保住更多的兵力啊,要不然坚持保基辅的话,只会让损失变得更加的严重。所以当时也有人这样提议了,但奈何被斯大林给拒绝了,其实不是斯大林看不出继续死守基辅会带来的损失,只是他有着自己的考虑。

放弃基辅确实是会降低损失,但同样的也会失去美国舆论的支持啊。毕竟那个危机的时刻,有人帮助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自然不可以轻易的失去这样的机会,所以后来斯大林也就从美国那边得到了物资的帮助。

毕竟在美国人看来,如果斯大林他们连基辅也失去的话,那么他们的实力其实是非常一般的,自然帮助他们的风险是非常大,对于精明的美国人来说,自然是不会做这样的赔本买卖喽。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著名的“巴巴罗萨”计划,出动146个师的兵力向苏联发起了猛攻,其中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被视为核心进攻目标。

其中主攻基辅方向的德军,被编制为“南方集团军群”,兵力约为39个师,德国沙场老将龙德施泰特元帅坐镇指挥。基辅是今乌克兰的首都,当时整个苏联的第3大城市,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粮仓。

1941年7月10日,面对龙德施泰特所部对乌克兰地区,进行全面进攻。苏联这边任命谢苗·布琼尼为总指挥,并拿出了总兵力约在1,500,000的西南方面军及南方面军归他指挥御敌。

而在德国杀入乌克兰的前期,苏联这边想到被动防御是下下策,于是组织了数次突击,希望以“攻”代“守”。然而遗憾的是,苏联这边虽然有足够多的兵力、坦克。但是由于没有完成坦克作战思维的训练,大多数士兵依旧把坦克当做移动炮塔使用。

当布琼尼接手乌克兰防务之时,德国军团已经逼近了基辅,在基辅南边的乌曼一代集结。为了能够守住乌曼,布琼尼在7月16日与乌曼打了一场防御战。

但遗憾的是布琼尼这场“乌曼”之战惨败了,根据德国这边的数据,截止8月7日战役宣告结束,俘虏了103万苏军,并得到了战利品坦克317辆及火炮858门。

德国人经此一役彻底打开了通往基辅的大门,而苏联这边则在作战中失去机械化部队主力,布琼尼手中剩下的兵,只能以血肉之躯抗击德国人。

二战名将朱可夫,曾于乌曼战役初期的7月11日前后就提出,战略放弃基辅,但是尴尬的是被更高领袖斯大林给拒绝了。就算是在基辅快陷入重围之后的9月11日,斯大林依旧拒绝了布琼尼撤退的建议,甚至愤怒的撤换了布琼尼的职位。

至于为什么斯大林要这么坚定的守住基辅,小袁认为这个点最重要,争取以美国为对象的舆论支持,7月28日,斯大林会见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使哈里霍普金斯。

在会面之中为了得到美国的物资需求,苏联急需向美国保证苏联人有足够的能力抵御侵略者。假如美国人刚走,基辅这个第3大城市就丢,在美国评估援助风险之时,这个数值肯定会急速飙升。

二战的硝烟已经离我们远去80多年了,人们在回顾这场战争时,往往把德意日三国首脑作为发起二战的元凶,而把朱可夫曼施坦因等二战名将进行成败比较,却将战争的最终决策者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置于在了幕后。

事实上,从一定程度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既是三巨头与三元凶斗智斗勇的大决战,也是正义与非正义两条阵线在战场上的正面交锋,是二战将美英与苏联抛弃意识形态分歧走到一起,也是二战将三个大国首脑齐聚在雅尔塔。正因为三人的重要性,1945年3月18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电报中指出,二战是美英苏三国首脑的“巨人之战”。

罗斯福,二战成就他连任美国历史上四任总统,也是他让美军走向世界称霸全球

在历史上,罗斯福是唯一连任四届的美国总统。1933年,当第三帝国刚刚起步之时,罗斯福首获总统宝座,此时的美国正是千疮百孔经济萧条,经济大衰败的阴影一直笼罩在美国上空,人们渴望经济复苏和迅速崛起。而此时的罗斯福却敏锐地把目光瞄向了海外市场,通过与日本西欧等发展军火贸易,在世界各地战火弥漫的战场不断捞起之一桶金。

由于德国发起二战前,罗斯福将目光放在控制拉美等国家的矿产资源上,在国内又制定了中立法,客观上制约了罗斯福向外派兵的可能性。但当日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不断获得新的领地并对传统西方列强霸权提出挑战时,罗斯福骨子里却不甘于受制于中立法案的制约,在行动上已经开始向外展现强硬姿态。一方面,美国通过对日本进行贸易来往,以控制日本对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利益的侵犯,另一方面,罗斯福又与英法保持着持续的若即若离关系,并时刻关注着欧洲战局的发展。

因此,当德国闪击波兰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不仅从幕后走向了前台,更是加大了对轴心国的制裁力度,在国内不断发展的工业水平促使军工产品质量迅速提升,海陆空三军武器装备一跃成为世界领先。在世界,由于日本发起珍珠港偷袭促使罗斯福迅速解除中立国的束缚,1941年12月,美国名正言顺地通过了出兵法案,正式加入同盟国行列,美国在出兵出枪的同时,还通过租借法案从同盟国手中获得高额利益。

从一定程度上讲,美国的入列加速了二战的进度,也使美国从此称霸全球,是罗斯福奠定了美军充当世界 *** 的基础,也是罗斯福将美军名正言顺的派到了世界各地,一直到今。也正如此,他才连续四届获得美国总统,他是之一,没有第二。

斯大林,二战使他饱受争议也使他荣获更高统帅荣誉,将一个农业大国带向冷战强国

作为苏联十月革命的直接参与者,列宁的接班人斯大林,他在二战中的表现一直广为争议。首先是斯大林在德国闪击苏联前的消极防御思想广受诟病。由于斯大林对苏德友好条约抱有幻想,致使德军入侵前,苏军从上到下并没做好战斗准备,苏军西部边境军区以及基辅战役损伤巨大,可以说,这一系列战役的失利与他的指挥和布阵存在着非常大的关系。

在苏德战争中,交战双方都存在着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双方统帅部直接指挥部队,造成前线将领不能根据战场实际指挥战斗,这是战争初期造成战场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德军来说,由于元首的过分干涉,使进攻莫斯科战役时间延后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失利;对苏军来说,过分强调进攻忽视防御的后果给苏军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其次,没有二战,斯大林的更高统帅地位就不会这么稳固。他在战前进行的一系列针对红军将领的运动整顿,不仅造成二战时苏军缺兵少将,还客观上使苏军将领人人自危,在战场上因步自封。由于他实行了双重领导制度,致使德国入侵后,苏军边境军需仓库打不开,前线士兵赤手空拳打击德军。又由于他执行战时绝不后退政策,使无数士兵死于自己人的枪下。

但是,没有斯大林的坚持和沉着冷静,也就没有苏联卫国战争的最终胜利。当德军进攻莫斯科时,斯大林特别渴望盟军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虽然德军的炮火已经够得上克里姆林宫的楼顶,但斯大林面不改色继续阅兵并发表演讲,是他的领帅作用和坚强意志鼓舞了苏军士气,从这点看,斯大林作为苏军统帅当之无愧。

另一方面,苏德战争中,苏联军民付出的巨大牺牲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没有苏军在东线的殊死抵抗和牵制70%以上的德军主力,就没有盟军成功登陆欧洲的可能,这也是苏军一直认为盟军登陆对二战作用不大的原因。

因此,虽然二战造成了苏联的巨大损失,却也凝聚了民心军心,把一个农业大国锻造成了一个工业强国,最后还成为战后的两大军事强国之一。从一定程度上讲,二战重新塑造了一个崭新的苏联,也将斯大林推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

丘吉尔,二战更大受益者也是三人中最活跃的一分子,二战使他成也吉尔败也吉尔

如果把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三人放在一块比较,二战对于他们仨来说,受益更大的当数丘吉尔了,原因是其它二人在二战爆发时已经在位,只有他是在战火爆发时临危受命,也是没有参加选举就直接当上首相的唯一人选。

有人说,没有二战就没有丘吉尔战时领袖的荣耀,更不可能让他的才能得到施展的空间。纵观整个二战,英国扮演着一个英雄的失败者角色,每场战斗都有参与却都打得灰头垢面,每次行动都有英军的身影,却在最终落得个让人笑话的后果。

虽然二战爆发时,英国人并不想打仗,这也怪不得丘吉尔,他是个主战派也是强硬派,主要是前任张伯伦打下的绥靖政策底子,但丘吉尔却用个人的不屈不挠填补了这个不足。应该说,美英苏三国首脑中,唯有丘吉尔的印象给人们最深,原因就是他喜欢被人发现。

首先,丘吉尔旗帜鲜明与轴心国作战。还在没当首相之前,丘吉尔就因为反对张伯伦的消极妥协政策而闻名内外,当上首相后也是迅速发出抗战到底的决心,尤其是他擅长演讲的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他创造的V字手势也是盟军胜利的象征,一直流传至今。

其次,丘吉尔甘愿当绿叶不争高低。凭心而论,丘吉尔也有他自己的苦衷,英军在战场上打得稀里糊涂,后院里妥协派时有发难,但他却能四处逢源左右协调。在国内,他将一切为了战争放在首位,直到战后结束了,别人抢了他的首相位置,他还在为如何收拾战后乱摊子忙乎。在国际上,他几次亲自充当说客到莫斯科见斯大林,到美国见罗斯福,一面耐心解释盟军为什么不能开辟第二战场的事,一方面又通过租借法案为英国讨来军火装备。

再次,丘吉尔聪明反被聪明误,想投机取巧却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二战爆发后,丘吉尔虽然名义上支持苏联,实际上,从张伯伦开始,英国就想苏德打起来,好让德国祸水东移,包括德国与英国本土打得不可开交时,英国仍然在为非洲殖民地的事操心。但从整个战事开始,英军都在扮演着一个配角,除了蒙哥马利在北非打赢隆美尔可圈可点外,英军基本都在围绕着英伦三岛防空的问题上打得不可开交。

虽然丘吉尔左冲右突名利双收,但他在英国民众面前却没留下本钱,以至最终英国在战后收获胜利果实时,不仅没有获得应有的待遇,还欠下美国一 债,他个人也落得让人抢走了首相之位。

从上面三点分析看出,是二战将三个不同国度的人召集到一起,也是二战使他们成为历史名人。而丘吉尔之所以说他们仨是二战巨人,就是间接地告诉人们,战争不仅需要无数将士冲锋陷阵,还需要象他们那样能谋善断的统帅。因此,当我们在想起那些战场上立下战功的将帅时,也不能忘了那些在幕后布局下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