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在哪?

装修宝典018

哥本哈根在哪?,第1张

哥本哈根在哪?
导读:北欧名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http://wx53315com/xdwx/h/huangzequan/l *** c/052htm 丹麦王国首都哥本哈根(Copenhagen)位于丹麦西兰岛东部,隔着厄勒海峡和瑞典重要海港马尔默遥遥相对。它是丹

北欧名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http://wx53315com/xdwx/h/huangzequan/l *** c/052htm

丹麦王国首都哥本哈根(Copenhagen)位于丹麦西兰岛东部,隔着厄勒海峡和瑞典重要海港马尔默遥遥相对。它是丹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国更大和最重要的城市,是北欧更大的城市,也是著名的古城。哥市虽地理纬度较高,但由于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气候温和。1—2月气温在0℃左右,7—8月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

根据丹麦的历史记载,哥本哈根在十一世纪初还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和进行贸易的场所。随着贸易的日益繁盛,到十二世纪初发展成为一个商业城镇。十五世纪初,成为丹麦王国的首都。哥本哈根在丹麦文中就是“商人的港口”或“贸易港”的意思。

哥本哈根人口499万(2001年)。全国重要的食品、造船、机械、电子等工业大多集中在这里。哥本哈根的海港,水深港阔,设备优良,是丹麦更大的商港。每年出入港口的船只达三万五千艘以上,丹麦一半以上的对外贸易都经由这里进出口。哥本哈根有铁路通过火车轮渡与日德兰半岛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国相连接。有许多国际航空线经过这里,是西欧和北欧间铁路、航空的枢纽。 哥本哈根既是传统的贸易和船运中心,又是新兴制造业城市。全国1/3工厂建在大哥本哈根区。主要工业项目有造船、机械、罐头、酿造等。当地东亚公司、布米斯特—怀恩机械和船业公司等厂家世界闻名。1950年后工业和人口迁往市郊,市区人口逐渐减少。城市交通工具以小汽车、电气铁路和公共汽车为主。市东南8公里处有机场。高等学府有哥本哈根大学(1479)、丹麦理工大学、丹麦工程学院、皇家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1754)等。

哥本哈根市容美观整洁,市内新兴的大工业企业和中世纪古老的建筑物交相辉映,使它既是现代化的都市,又具有古色古香的特色。在许多古建筑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些古老的宫堡。座落在市中心的克里斯蒂安堡年代最为久远。现在的克里斯蒂安堡是一七九四年被火焚以后重建的。过去,它曾是丹麦国王的宫殿,现在成为议会和 *** 大厦所在地。建筑在厄勒海峡出口处岩石上的克伦堡宫,是昔日守卫这座古城的一个军事要塞,至今还保存着当时修建的炮台和兵器。此外,现在丹麦国王居住的王宫——阿马林堡,也颇负盛名。哥本哈根市政厅的钟楼,也常常挤满了好奇的来访者。因为那里有一座机件复杂、 *** 精巧的天文钟。据说,这座天文钟不仅走得极其准确,还能计算出太空星球的位置,能告诉人们:一星期各天的名称、日子和公历的年月、星座的运行、太阳时、中欧时和恒星时等。这座天文钟是一个名叫奥尔森的锁匠花费了四十年心血、耗费了巨资才造成的。>> 哥本哈根和宫堡群

哥本哈根共有二十多个可供人们参观的博物馆和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公园。其中最美丽的要算是哥本哈根朗厄里尼港湾畔的海滨公园。在那里的一块巨大的岩石上,有一尊世界闻名的“美人鱼”铜像。这是丹麦雕塑家艾里克森于一九一三年根据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海的女儿》塑造的。它就象伦敦的大桥,巴黎的铁塔,成为哥本哈根的标志。此外,市中心的趣伏里公园,是世界著名的娱乐场所,在这个公园内还有中国式的建筑。在朗厄里尼一行幽静的林荫路上,还有一座非常壮观的“杰芬喷泉”。在一个花环形的水池中央,竖立起一座巨大的圆石墩,石墩底部的四周喷射出瀑布似的泉水。石墩上面,一位半身袒露的女神,右手挥舞着长鞭,发辫在疾风中扬起,面部表情显得十分刚毅果敢。她驾驭着的四头强壮的牛正垂头猛力拉引。相传古代丹麦曾一度遭到“魔劫”,女神吉菲昂下凡拯救。她把自己的四个儿子变成了四头牛,才竭尽全力把丹麦从海里拉了上来。丹麦著名雕塑家彭高根据这一神话传说塑造了这座引人注目的青铜雕塑。哥本哈根市内众多的这类青铜雕塑,使这一古城充满了诗情画意。北欧规模更大的动物园和水产博物馆也在哥本哈根。创办于一四七九年的哥本哈根大学是北欧最早的高等学府。人们为了一睹哥本哈根市的美丽景色和名胜古迹,每年约有一千万人从世界各地来哥本哈根旅游。

欧洲最有创意的酒店客房设计(图1)

位于哥本哈根市中心的FOX旅馆,与哥本哈根最美的奥瑞斯特兹公园相对。它原本是一间毫不起眼、类似青年旅馆的HOTEL,

不过随着新Volkswagen Fox 21的发布,世界各地的平面设计、城市艺术以及插画艺术家来到哥本哈根把这里变成了世界上最有 和创意生活方式的宾馆。

61间客房,21个艺术家。每个房间都是一个个人艺术展。风格从怪诞滑稽到严谨平面设计;从街头艺术到日本漫画:童话、友好的怪物、幻想的生物,神秘拱顶……

欧洲最有创意的酒店客房设计(图2)

欧洲最有创意的酒店客房设计(图3)

欧洲最有创意的酒店客房设计(图4)

欧洲最有创意的酒店客房设计(图5)

欧洲最有创意的酒店客房设计(图6)

欧洲最有创意的酒店客房设计(图7)

欧洲最有创意的酒店客房设计(图8)

欧洲最有创意的酒店客房设计(图9)

欧洲最有创意的酒店客房设计(图10)

欧洲最有创意的酒店客房设计(图11)

欧洲最有创意的酒店客房设计(图10)

欧洲最有创意的酒店客房设计(图11)

全世界最昂贵伏特加酒Russo-Baltique在丹麦哥本哈根市一家酒吧被盗。这瓶伏特加酒价值96万英镑,约合人民币834万元。现昂贵酒瓶已被找回,然而瓶中美酒已被小偷豪饮一空。据悉,Russo-Baltique并非属于酒吧,而是由一名俄罗斯商人暂借给酒吧。Russo-Baltique底座和瓶身图案由约3千克重的白银装饰而成。

附带一块取自1912年蒙特卡洛拉力赛车的圆形皮革装饰;瓶盖是镶有钻石的著名俄罗斯皇家鹰标志,整体酒瓶集奢华和复古风格于一体,全世界仅此一瓶,具有很大收藏价值。在Russo-Baltique失窃后,酒吧老板立刻公开悬赏捉拿盗窃犯,在监控录像的帮助下,警方发现两名蒙面犯罪嫌疑人。

盗窃案发生一周后,这个价值845万的酒瓶在建筑工地被找到,然而瓶中酒已经被犯罪嫌疑人豪饮一空。在嫌疑人抓捕过程中,酒吧监控拍下了犯罪嫌疑人的特征,尽管犯罪嫌疑人尚未落网,监控视频也将为警方日后抓获嫌疑人提供证据。

维护财产安全还要人们从细节做起,妥善保存贵重物品,定期检查房屋安全,不给窃贼留一丝可乘之机。在这件事中 可以看出两个盗贼是多么的愚蠢 不知道酒瓶的昂贵 却也害了自己 洁身自好 从我做起 做个文明的公民。

约恩·乌松

约恩·乌松(也译伍重,乌特松),AC(OrderofAustralia),HonFAIA,(J_rnObergUtzon,1918年4月9日-2008年11月29日),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丹麦建筑设计师,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水手。其最著名的设计作品是悉尼歌剧院

中文名:约恩·乌松

外文名:J_rnUtzon

国籍:丹麦

民族:丹麦

出生地:哥本哈根

出生日期:1918年4月9日

逝世日期:2008年11月29日

职业:建筑设计师

毕业院校:丹麦皇家建筑艺术学院

主要成就:普利兹克奖、沃尔夫奖

代表作品:悉尼歌剧院、科威特国民议会大厦

人物经历

直到18岁,他还考虑去当一名海军的军官。1937年,19岁的乌松顺利进入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系,师从于施泰因·埃勒·拉斯姆森(SteenEilerRa *** ussen)和卡伊·菲斯科尔(KayFisker),两位总恩师均为丹麦建筑界的****,而且也都是中国迷,其中,拉斯姆森还曾在北京设计过热电站。乌松耳濡目染,接触了大量的中国艺术文化,不知不觉影响了自己的建筑观念。

1942年毕业于丹麦皇家建筑艺术学院。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逃往瑞典斯德哥尔摩,并受雇于瑞典建筑大师阿斯普朗德(ErikGunnarAsplunde)的建筑事务所。

乌松在瑞典整整工作了3年。尔后便去了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和芬兰首屈一指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rAalto)一道工作。阿尔托比乌松年长20岁,早已功成名就,名满天下。和阿尔托的合作被看作是乌松创作阶段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加深了乌松对有机建筑的理解。尽管这样,乌松仍觉得自己不够充实,仿佛只有周游世界,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建筑中汲取养料,才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 *** 。

约恩·乌松一生的辉煌只有一次,但这一次已是传奇。——丹麦建筑师协会

个人生活

基于这一朴素的想法,1948年,乌松自我放逐,开始了自己的游历生活。他前往当时的法国保护国——北非摩洛哥,当他看到当地的村落建筑时,感到十分吃惊。因为,那些朴素的建筑和周围的环境是多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完美而静谧。尤其是其中黏土材料的反复运用,深深地触动了乌松,并影响了他后来的设计。多年后,我们还能从他的高层建筑作品中看到当地村落建筑的影子。在美国,乌松拜访了著名建筑大师赖特,他从赖特的作品中受到了强烈感染约恩·乌松同赖特一样,欣赏GUNNARASPLUND的思想,他认为阿尔托、GUNNAR和赖特对世界最有影响力。。在南美洲,玛雅人和阿兹提克人的古代建筑遗存,同样引起了乌松的浓厚兴趣,那些巨大的水平平面再次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建筑灵感,成为他未来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表现手段。1950年,乌松结束了自己的游历生活,回到故乡。他觉得自己已羽毛丰满,便创办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谁知他参加了一些设计竞赛,但却极少能够得以实施,而且,委托设计项目也相当少。这让踌躇满志的乌松很是郁闷。两年后,乌松分别在哥本哈根附近的赫列别克和霍尔塔建造了自家的住宅。这两栋建筑明显有着自由的空间处理与不对称的外部结构,矗立在钢筋混凝土支柱上,显然受到了有机建筑原则的影响,然而,从中亦能发现凿斧印。

1959年,乌松重又踏上游历之旅。在十年时间里,他游历了很多地方,譬如中国,日本,墨西哥,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他去的最后这个地方成为影响他一生的主要因素。在中国逗留期间,乌松在北京拜见了《营造法式》研究之一人、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亚洲之行回国后,乌松在赫尔辛格西郊的一片丘陵地带设计了一组影响至为深远的联排式院落住宅——金戈居住区(theKingoHousesinHelsingor)。同一时期,乌松还在弗莱登斯堡郊区设计建造了一个住宅区——弗莱登斯堡住宅(theHousesinFreden *** org)。乌松并未就此止步,在此基础上,他经过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添加性建筑”(additveaarchi-tecture)的设计 *** ,给建筑学术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人物成就

1969年,任教于夏威夷大学的乌松,被邀请参加了科威特议会大厦的设计工作。

1978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授予乌松金质奖章,以表彰他的杰出创造,乌松这才感慨地说,是奖章治愈了他“悉尼悲剧”的创伤。

2001年,在Perth的MurdochUniversity学习MBA,毕业后曾经在这里看过歌剧《奥赛罗》和交响音乐会。

2003年5月20日,普利兹克建筑大奖的颁奖仪式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由于身体欠佳,85岁的乌松未能亲自参加颁奖仪式,而是由他的两个儿子、同为建筑师的詹·乌松和凯姆·乌松代为领取了10万美元的奖金,这项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所以授予乌松,是为了表彰他创造了一座20世纪最伟大的歌剧院建筑——悉尼歌剧院,以及他对人类建筑事业所倾注的一丝不苟的态度。

人生遗憾

2008年,乌松在接连做了几次手术之后,在睡梦中心脏病发逝世。尽管乌松最终因为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而誉满全球,但是他却从来没有亲眼看到过建成后的悉尼歌剧院的真面目。

外界对于约恩·乌松中途离开的原因说法不一。澳大利亚方面称,悉尼歌剧院建设的预算出现缺口,可能会修改最初的设计方案,约恩·乌松因不满离开。也有说法称,当时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 *** 不认可约恩·乌松的设计理念。虽然澳大利亚的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遵循了约恩·乌松的设计理念,但约恩·乌松却从没亲眼目睹过悉尼歌剧院———这座他倾注9年心血设计的作品。

2008年4月9日,悉尼歌剧院全体员工为远在丹麦的约恩·乌松庆祝90岁生日,同时邀请他来参观悉尼歌剧院。但约恩·乌松以身体状况欠佳为由拒绝了这一邀请。

1918年,约恩·乌松出生在丹麦的哥本哈根。1957年悉尼歌剧院筹建之初,年仅38岁的乌松寄去了自己的设计图纸。当时的他在建筑界并没有什么名气。他和妻子住在海边的一个小镇上,那一年他的小儿子刚刚出生,大儿子詹13岁,女儿琳11岁。自从1945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之后,乌特松真正的作品并不多,他自己一手设计并建造的家倒可以算上一个。

至今,乌松还清楚记得自己当初设计悉尼歌剧院时的热情与冲动。“那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我躺在海边的沙滩上画我的草图。要是哪里画得不对,我就用手把它们抹掉再重新画过。”很快,乌特松设计的“贝壳”方案从来自30多个国家的200名设计者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当祝贺 *** 打到他在丹麦的家时,乌特松的女儿琳和他的助手同时尖叫起来,他们同时喊道:“悉尼,悉尼!”乌松问“我得的是第三名吗”他们回答:“不,是之一名!”

据澳大利亚《太阳-先驱报》报道,悉尼歌剧院1973年10月落成启用,在此几年前,乌松就因抱怨澳 *** 干涉歌剧院的设计工作导致双方闹翻而离开了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国家元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歌剧院落成启用仪式上也没有提及乌松的姓名。

在获悉自己的方案被采用后,意气风发的乌松举家迁往悉尼,打算从此定居澳大利亚。一家人受到当地民众和工党的热情欢迎。乌特松开始以悉尼歌剧院总建筑师的身份工作。然而,在随后的施工当中,由于超前的大胆设计和高昂的工程造价,乌特松和他的设计方案成为当地舆论和公众的众矢之的。当歌剧院逐渐成型时,它不仅成了悉尼的焦点,也不幸成了一个政治靶子。

1965年,联合党在大选中打败了工党,新南威尔士公共工程部部长大卫·休斯开始收紧开支。乌特松的处境变得越来越艰难,甚至拿不到工资。于是他铤而走险,写了一封辞职信送给休斯。乌特松后来回忆说:“那时候我原以为他们会请我回去的。”可是事实却残酷地打破了乌特松的幻想。辞职信送走不到1个小时,一辆白色的 *** 小车直接开进歌剧院办公室,送给乌特松一封休斯的回信,上面写着“谢谢,我们接受你的辞职。”

“对他来说,不能继续建造歌剧院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乌特松的儿子回忆说。于是,失望的乌特松带着家人离开了澳大利亚,并发誓将永远不再踏上这片带给他伤心和失望的土地。

乌特松设计的歌剧院只完成了外部施工就被中断,一支经验并不丰富的地方建筑队伍被招募完成了剩余的内部施工。这项原本为期4年的建筑计划最后竟然花了17年才完成。而工程的整个预算也从最初的700万美元飞升到1亿美元。然而,这件艰难出世的建筑物不久便成为全世界公认的艺术杰作,其“形若洁白蚌壳,宛如出海风帆”的造型成为澳大利亚人的骄傲。

2003年,乌松因此被授予了建筑学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普里茨克建筑奖”评选委员会在宣布获奖得主时,将乌特松设计的“白帆型”悉尼歌剧院称为“20世纪更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并盛誉这项设计“毫无疑问是其最杰出的作品是享誉全球极具美感的作品。它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象征,而且是整个国家和整个大洋洲的代表”。评选委员会称,乌特松非凡的创造力“涵盖了人类历史许多文化的精髓,玛雅文化、中日文化、 *** 文化、以及他自己所属的斯堪的纳维亚文化等多种文明的痕迹都为他提供了创作灵感。

悉尼歌剧院传奇般的诞生经历使全澳大利亚人对它着了迷,关于它的书籍、**陆续问世。1995年,作曲家阿兰·约翰以此为主题创作的歌剧“第八大奇迹”在悉尼歌剧院成功上演。自从1973年开放以来,悉尼歌剧院成为了世界上最繁忙的演出中心,平均每年有3000场演出在这里上演,接待观众达200万人次。

然而,悉尼歌剧院的内部构造却与它壮观的外部景象并不匹配:不仅音效不好,歌剧院的后台空间也显得过于局促,乐队演奏席位狭小拥挤,观众座位之间的阶梯也太过陡峭。

一位批评家就曾将它形容为“徒拥三角钢琴的外表里头却是一堆生锈的琴键”。许多演奏家都不堪忍受歌剧院糟糕的声音效果,悉尼交响乐团甚至一度威胁 *** 在该歌剧院演出。悉尼歌剧院信托基金主席约瑟夫就曾表示,歌剧院一直以来“就像一个被施了魔咒的城堡,没有一个有天赋的建筑师愿意考虑对它进行整修”。

对悉尼歌剧院的整修工作将正式开始后,澳大利亚 *** 希望以此平息来自各方面的批评,而乌松的梦想又有了重新实现的机会。音效和灯光都需要进一步改善,狭窄的乐队演奏席位也将被扩大。歌剧院的入口将被重新设计,前场将被改造成一个室外演奏平台。

根据计划,将建造一个由9块玻璃嵌板支撑的柱廊,这将是自1973年歌剧院对公众开放以来所做的更大改动。此外,混凝土墙上将钻出一些洞口使大厅通风更好。乌特松表示:“柱廊在白天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在夜间又可以作为观众进入歌剧院的绝佳入口。”

不过歌剧院的主要整修工作都将由他的儿子詹和查德·约翰逊来负责。而他真正设计的惟一一项作品,将是一个5米长的挂毯,它将被挂在整修后的歌剧院里作为中心装饰品。

乌松1999年与悉尼当局达成和解,又设计了悉尼歌剧院的新西柱廊,柱廊将于13日启用。正在澳大利亚准备参加英联邦国家运动会的伊丽莎白二世将主持启用仪式,这一次她将对乌松的贡献予以表彰。

报道说,乌松表示,他本人可能去不了悉尼,但他的儿子扬·乌松将前往悉尼歌剧院,代他接受伊丽莎白二世的公开表彰。扬说,他的父亲对女王将承认他的工作感到“非常高兴和感激”,“他从来没有想到歌剧院能够成为如此著名的一个标志,他很高兴歌剧院在澳大利亚人心里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乌松本人从来没有亲眼目睹过建成后的悉尼歌剧院。

尽管已经接过了澳大利亚 *** 伸出的橄榄枝,但乌特松还是拒绝了所有返回澳大利亚的邀请。澳大利亚 *** 曾尝试为他提供机票和邮轮包厢,一名**制片人甚至提出用自己的飞机载乌特松和他的家人四周旅游,并随他们在任何时候和地方停下来,但这些邀请都遭到了乌特松的拒绝。乌特松和妻子一起在西班牙的马略卡岛过着隐居生活,他说:“我们住在这里就像树梢上的鸟儿一样。”

当年,悉尼歌剧院差点毁了乌特松的建筑师生涯。但他承认,那其实是一次独一无二的机会。那时,他赢得了歌剧院设计竞赛的头奖,但这个奖得来并不容易。传说,还在设计竞赛的预选阶段,乌特松的设计构想就遭到了淘汰,但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埃利儿·沙里宁作为评委之一,他被他独特大胆的设计迷住了,硬是从一大堆废纸中找到了乌特松的设计图纸,并当即宣布,他无法再支持其他人的作品。

领取了设计奖奖金以后,乌特松返回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他根本没有期望再被叫回来。他告诉妻子,他并不期望他的设计作品会变成一座实实在在的建筑。但是到了1957年,乌特松得到通知,他的设计图纸将变成现实生活中的一座建筑!

相关信息

悉尼歌剧院的传奇

悉尼歌剧院的传奇开始于1957年,38岁的乌松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建筑师,只在丹麦有过一次实践。他加入了一场匿名的竞赛:一块小土地上的歌剧院。他的方案在来自30多个国家的230位参赛者中被大赛评委选中,当时的媒体称之为“用白瓷片覆盖的三组贝壳形的混凝土拱顶”。这座建筑规模庞大,包括了音乐会大厅、歌剧大厅、剧场、排演厅和众多的展览场地设施。建筑面积8000平米。但是由于其设计理念大胆前卫,加上开支严重超出预算而受到多方的质疑,他被迫于1966年辞去总设计师的职位,由一位澳大利亚的设计师接任。其继任人依然延续乌松的风格。这座建筑直到1973年才建成,历经14年之久,耗资12亿美元。它的结构设计有着前所未有的难度,其间经过无数设计师的设计,最后用混凝土先做成球形,再进行修改削减而成,杰作才得以诞生。悉尼歌剧院建成后,成为了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并于200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普利兹克奖的评语

约恩·乌松是一位建筑师。他扎根于历史,触角遍及玛雅、中国、日本、 *** 的文化,以及其他很多的背景,包括他自己的斯坎德纳亚人的遗传。他把那些古代的传统与自己和谐的修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艺术化的建筑感觉,以及和场所状况相联系的有机建筑的自然本能。

他总是领先于他的时代,当之无愧的成为将过去的这个世纪和永恒不朽的建筑物塑造在一起的少数几个现代主义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