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白族的服饰 文化 建筑 饮食 节日

装修宝典038

介绍白族的服饰 文化 建筑 饮食 节日,第1张

介绍白族的服饰 文化 建筑 饮食 节日
导读: 一、服饰  早期男女衣服多用棉布自制而成。老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大襟长衫、大摆档裤。头戴瓜皮小帽。脚穿布制圆口虎头鞋或荷叶绣花鞋。青年男子多穿蓝白对襟衣,套银钮黑褂,黑蓝色摆档裤,头戴瓜皮帽或包头、毡帽。系腰带。脚穿布制连绊鞋或绣花叫底皮

 一、服饰

  早期男女衣服多用棉布自制而成。老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大襟长衫、大摆档裤。头戴瓜皮小帽。脚穿布制圆口虎头鞋或荷叶绣花鞋。青年男子多穿蓝白对襟衣,套银钮黑褂,黑蓝色摆档裤,头戴瓜皮帽或包头、毡帽。系腰带。脚穿布制连绊鞋或绣花叫底皮衲。到民国初,年青妇女穿着改变,衣着各色大姊妹装和红、紫、黑褂,自绣各种花案,配上各色宽窄花边。银光片订在衣袖衣襟上。裤子为黑蓝、水红。中老年妇女也有裤脚镶花边的。姑娘们系有黑蓝布系腰或绣花围腰。脚穿各种布制的绣花鞋。喜戴银、玉耳边环、柳叶耳环。手镯有滑标、扭丝、平扁银、玉镯、还多戴金银戒指。

  已婚妇女束后发髻,髻上有红头绳别上银簪、玉簪,有的套上网兜。也有用4寸宽、1寸长的黑衣布条围住发髻和顶部的。五十多岁后,衣服花纹逐渐减少,多穿短而宽、袖口大、长到膝的大襟衣,外套一件满镶满滚的黑褂,系黑蓝色系腰,穿普通裤,脚穿鼻尖船形布鞋。封年过节和做客,才戴耳环手镯。

  二、 婚姻

  1、说亲 :男方父母探好女方姑娘后,托媒到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生辰八字告知男方,经男方请人“合八字”,若婚姻合,表示这门亲事已定。

  2、订婚:在合婚后,男方择定吉日“喝订酒”,日期多以正月初二、十六为吉。

  3、结婚:日期多在十冬腊月或正二月,分搭彩(杀猪)、正婚(正客)、回门(谢彩)三天。

  4、迎亲:俗称讨媳妇。过去是骑马或坐轿,吹唢呐接亲。

  5、认亲:第三天回门认亲,就是娶亲后的之一天。

  三、喜事

  1、满月酒:这是婚后生头胎婴儿请客,届时男女双方的伯母、婶婶:姑妈、舅母、娘娘,每人送20个鸡蛋,红糖1斤,米1升,布料3尺,到男方祝贺恭喜。

  2、报喜:这是妇女生育后第三天,丈夫要带上一瓶酒,到岳父母家报喜。

  3、戴百家锁:小孩满周岁,要到本主庙祭祠。并请夫妻双全、子女多的二老给小孩戴一把长命百岁锁,祝小孩健康成长,兴家立业。

  4、建新房:地基选择、动土挖基必须请地师择定,立木梁这天称造大吉,要贴新对联,亲朋好友送礼鸣爆竹祝贺,主人杀猪祭祀土地神、祖先和鲁班,请客一天。

  5、 做生日:老人活到六十花甲,要请客做生日祝寿。

  小孩一年一度做生日,往往杀只鸡,摆上点糕点。

  四、节日活动

  1、春节: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六,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

  2、过小年:即元宵节。

  3、清明和冬至这两个节日,要到坟山墓祭祀祖宗。

  4、端阳节:大人小孩都要戴五色线,喝菖蒲雄黄酒,以消患难。

  5、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晚上杀鸡祭祖。晚饭后天黑,点火把,把全家端午节戴的五色线剪下塞入火把烧掉。

  6、中元节:又叫“七月半”是白族的“接祖节”。

  7、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五、禁忌

  1、忌日:除夕晚上、大年初一忌串门子,忌口吹火。妇女忌洗衣梳头。建房办喜事,忌家长属相年月日。丧葬忌重丧、重佛,立秋之日,忌做农活,忌用刀、锯、斧、镰、锄。

  2、忌人:在外死亡忌抬入村进家,只能在村外收殓入葬。非正常死亡忌入祖坟。“安财门”后一周内忌外人进入。妇女生育不满月忌入他家。老人落气未安埋前孝子不能进入别人家门。

  3、忌讳:妇女忌披头散发和赤脚哭闹而上别人家门。在别人家中忌哭泣流泪。出人家门忌踩门槛,手排门枋。饲养牲畜不得进别人家门。

  4、忌食:除夕晚杀的公鸡肉外人不能吃。

  六、丧葬

  1、装棺守灵:老人寿终,一般将丧事作喜事办。选好吉日,念经超度,亲友前来奠祭后,才能出殡安葬。在家停放期间,儿女要昼夜守灵。在超度期间,要办酒肉,请前来奠祭的亲友吃饭。

  2、出棺送葬:出殡时,街坊邻友自带抬具帮助抬棺。为死者念经引路,孝男拄拐哭丧棒走在棺前,孝女走在棺后。棺材抬至绕棺处,摆在高凳上,由念经先生举行绕棺仪式。念完《绕棺经》,称为“搭桥过路”,遇到过桥时,孝男跪在桥上,棺从身上抬过,称为“背棺”。

  平坝地区的白族人民,主食多为稻米、小麦;山区则以玉米、荞子为主。副食品有各类菜蔬、野菜和多种山川特产。

  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并善于腌制火腿、弓鱼、螺丝酱、油鸡枞、猪肝酢等各种味美可口的菜肴。白族人民喜喝烤茶。烤茶时,用一陶制小茶罐将茶叶烤黄,冲以沸水,顿时热气翻腾,芳香四溢。有客来家,必烧烤茶水招待,每次只斟浅浅半杯,饮后口角留香,热渴顿解。大理等中心地区的白族人民,还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称“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再切成肉片或肉丝,佐以姜、葱、醋、辣椒,以宴请客人。此外,还有用糯米酿制的白酒,用苍山雪炖梅和糖制成的“雪梅”,邓川特制“乳扇”品也都十分可口。

大理小吃主要有腌螺蛳、破酥粑粑、乳扇、饵块、大理酸辣鱼、凉鸡米线、弓鱼、大理生皮、砂锅鱼、雕梅扣肉、卷蹄。

雕梅扣肉本就是大理的名小吃,雕梅扣肉更是一道美味佳肴,它由春天采下的青梅,然后雕刻上图案,再压成菊花的图案,最后去除酸味再放入加砂罐里保存几个月,扣肉一般是选用五花肉,跟雕梅一起蒸制几个小时即能享用,肉制肥而不腻,香甜入味。。

  白族是在建筑史上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民族,历史上他们不仅建造过大理崇圣寺三塔、弘圣寺一塔、下关佛图塔,昆明东寺塔、西寺塔、拓东路经幢等伟大建筑,也建立过太和城、羊苴咩城、大厘城、龙首关、龙尾关、拓东城(今昆明市)等著名城市。南诏后期还建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五华楼。白族高超的建筑才能也充分体现在民居建筑上。

  白族人民十分讲究生活质量,不管在哪里,他们都要努力为自己营造一二个舒适自足的居住环境,因而肯把聪明才智、精力和钱财用在民居建筑上。他们创造了各式各样的民居,诸如一坊双漏廓、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

  白族民居建筑是由传统的汉族民居建筑经过漫长的发展和筛选逐步演变而来的。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深深受到白族传统文化以及当地自然条件、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逐步陶冶形成了白族民居建筑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所有民居建筑的规模、质量总是受经济条件的直接影响,概括起来,可分为一般中小型民居与大型民居。中小型民居规模较小、装修简单,是一般劳动人民的住房,常以满足生活、生产需要为主。大型民居规模大,装修丰富,一般是仕宦、地富、商贾住宅。白族民居当然也毫不例外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白族民居院落布局为封闭式,房屋建于基地周围,院落位于其中。一般民居院落是晾晒农作物之地,大型民居的院落的种植花木,美化环境的场所。正房朝东,绝大多数是坐西向东,是院落布局的一个突出特点。除在热闹市区的主要街道边外,这种做法一般不受街向限制。取正房向东,因而往往将山墙或后墙对着街道。

  白族民居平面组合较为规整,即使在不规则地形上,也力求内院规整。大型民居平面形式主要有:三合院,称“三房一照壁”;四合院称“四合五天井”;纵、横向拼联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称重院。中小型民居亦有“三房一照壁”的三合院,较多的是:一字形的称独坊房;曲尺行的称两向两坊;二字形的称一向两坊。其中“三房一照壁”因有其独特风格而成为白族主要的传统民居布局形式。

  “三房一照壁” 是白族人民喜爱的传统民居布局形式,数量较多,成了白族民居布局的主要形式。所谓三坊一照壁,就是由三幢三开间两层房屋和一堵照壁围成的院落。中间为正房,两侧为耳房,正房正面是照壁,三坊与照壁之间是宽敞的院子。有的受地形所限,不能建成完整的“三坊一照壁”时,也要争取建成内院整齐,使成与之大体相仿的格局。其典型布局是由“三坊”房屋(分别为正房、厢房)及照壁围城院落,庭院中种植花木。

  三坊房屋,即三开间两层。其位置及使用虽有主房,厢房之别,但其开间进深,在大理一带,几乎相等,而在剑川一带,厢房稍小。三坊的地层,都为居屋,楼层都为储存杂用,似乎储存面积过于宽大。

  照壁是这类住宅的特点之一,均为三叠水形式。它作为白族民居建筑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建筑形象,它的作用,除了用来反射阳光以增加院心及正房的光线外,主要是起到分割建筑空间并增强和丰富整体空间层次的效果。在“三坊一照壁”的平面布局形式中,照壁所在的位置,如果无所谓照壁那无非就是一堵平直的围墙。但在围墙上突起一照壁,其效果就大相径庭了(虽然围墙也起到分割建筑空间的作用)。照壁虽出之围墙,但他的脊线要比围墙脊线高,加上两面均做有突出而分明的边框线,使之赫然成为一个完整独立的部分。他的瓦面为庑殿式,四角出檐很深,向上翘起,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以及檐口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照壁的比例匀称,长高比在14—17之间,接近黄金分割系数,具有比较良好的视觉形象。这样,作为主要的、具有比较良好的视觉形象,它本身就已经具有轻快挺拔,十分完美的空间形式了。

  和它对应的主要空间——院子,在它的衬托辉映下,主体性更加突出,给人的感觉也更加开敞大方。院子主要是满 *** 通、采光、日照、通风及晾晒粮食等需要,又是美化居住环境的地方。在经济较富裕的住宅里,常在庭院中的照壁前修建条式花台,种植花木。台前及两端,再放可移动的石礅,上面摆放盆栽花木,或盆景假山。

  门楼,是院落建筑群组的之一建筑形象,也是一个整体建筑空间的入口,它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旧社会,门楼的规模代表着住户的门第,显示住户的社会地位。白族民居建筑中的门楼,经历几代白族匠人的精心创作,成了白族民居建筑中最精致、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形象。这里的门楼大体可分为有厦门楼和无厦大门两大类。有厦门楼又称“三滴水”,其历史悠久,手法成熟,格式固定。一般是三间牌楼形制,其中分“出角”和“平头”两种。“出角”指有尖长的翼角翘起,檐下有斗拱装饰,有的极为精致华贵,过于限用于仕宦人家宅第,后亦为富豪宅第采用。“平头”有厦门楼装饰较简,农村一般民居大门多采用。

  无厦大门也称“一滴水”,即普通的坡屋面式,属于近期建筑,形式无格律,手法也多变异,说明正处于尚未成熟阶段。

  无疑,门楼和照壁是白族民居建筑中最有特色的建筑形象。它们的功能虽不及主房和厢房那么实在,但它们仍被当作主要建筑来看待,甚至作为建筑水平的标志。

  “四合五天井”,也是白族民居的典型平面布局之一,由四“坊”房屋组成,与通常所见的四合院不同处是除有当中一个大院外,四角还各有一个小院,亦叫漏角天井,大小共五个院子,故称“四合五天井”。各坊房屋,一般都为三间两层。漏角天井中都有耳房,其一的地层为厨房。大理一带院落中漏角较为宽大,可建两间两层耳房;剑川一带则较为狭小,建一间两层耳房。

  住宅规模大时,常以“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形式为单元,根据不同的朝向和地形,作纵向或横向拼接,组成重院。既反映其豪华气派,又适应封建家庭几世同堂、大家族聚居的习惯。

  除门楼和照壁外,在白族民居建筑中,还有“马头墙”、“麻雀台”等一些小巧精致的建筑小品,它们以其适中的体量,和谐的形体使得白族民居建筑形象更加丰富,层次更加活跃。

  白族民居的装饰与他们对服饰、舞蹈、歌唱等其它艺术的热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大理人民对艺术既有甚深之嗜好,故其寺、塔、庵、观,以及私人住宅,皆有种种之装饰壁画及彩画,或为图案,或为风景,或为人物,或为花鸟,或为宗教故事……”可见,白族民居的装饰是大有来历的。近年来新建民居,虽不像旧民居那样华丽,但在民居习用装饰部位,如格子门、梁房、柱础、外墙檐下、山墙大门、照壁等处,都有简朴大方的装饰,继承了民居建筑艺术的传统。

  喜洲是滇西、大理一带的著名乡镇,位于大理古城北16公里,是目前大理州内白族民居保存得最多也是最完整的地方,这里的民居代表了大理市白族民居的风格。想要最全面地了解白族民居"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精神,这里是更好的去处。

  喜洲以四方街为中心,有7条街向四面辐射,青石铺地的道路,临街作坊商号多为两层木结构建筑,是现今大理州保存得最为完好的最有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群。其中严、董、杨、赵家统称四大家族,又各有千秋。位于古镇中心的严宅是清末至上世纪初叶滇西著名商号“永昌祥”老板严氏的宅院。严宅为“一进四院”格局,又称之为“六合同春”,前边两院为“三坊一照壁”式样,即南北西三面是楼房,东面是一堵白族建筑特有的照壁。后边两院中,前院为“四合五天井”,后院为“小四合院”,为典型的传统白族民居。董宅是民国时期喜洲传奇人物、“锡庆祥”老板董澄农的宅院,坐落于古镇东北部。董宅结合了更多的中原建筑中风格,将“三房一照壁”与“四合五天井”用中间的回廊加以过渡,让前后院落可以自由来往,形成“走马转角楼”样式。而更有一幢完全西式风格的别墅建筑在主体建筑的西例,自成一体。最值得看的是董家大院里珍藏着的天然大理石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