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卡斯尔联队为什么在英国那么受欢迎??

装修宝典018

纽卡斯尔联队为什么在英国那么受欢迎??,第1张

纽卡斯尔联队为什么在英国那么受欢迎??
导读:  纽卡斯尔,是英格兰东北部的一个传统工业重镇,这里的人喜欢称自己为"Geordie"在英格兰,"Geordie"因为两件东西而出名:口音和这里的足球队--纽卡斯尔联队  "Geordie"的口音非常浓厚,但不带碧音,很有特点,有点类似于东

  纽卡斯尔,是英格兰东北部的一个传统工业重镇,这里的人喜欢称自己为"Geordie"在英格兰,"Geordie"因为两件东西而出名:口音和这里的足球队--纽卡斯尔联队

  "Geordie"的口音非常浓厚,但不带碧音,很有特点,有点类似于东北话,他们的身上也有显著的特征:不是很干净的胡子,五大三粗的胳膊,还有满胳膊的文身,据说这些都是中世纪煤矿和造船业就遗留下来的传统如果说是因为有了煤矿,才使"Geordie"得以生息一点都不为过,英国有句俗话叫做"Carrying coal to Newcastle"(运煤去纽卡斯尔)是用来形容"多此一举"的,由此可见一斑

  从球衣到婴儿产品

  英国人大多在父母的引导下,从小死忠于自己的家乡球队,当你拦下路人问他喜欢的球队时,得到的回答往往会是你上辈子都未曾听过的小球队,这或许可以解释圣詹姆斯公园球场四万多个座位归套票这所有的原因,很多会员长期拥有固定的座位纽卡斯尔其实不过区区30万人口,你可以想象每逢比赛时,全城将近1/5的人身着黑白剑条衫一路高歌,从四面八方涌入圣詹姆斯公园球场的情形本赛季虽然球队不幸降入英冠,陷入了低谷,但圣詹姆斯公园一票难求的场面却依然如故

  酒精与足球

  说酒吧在英格兰是种文化一点也不为过,一点儿不会喝酒的人和一点不会踢球的人一样,在英格兰并不多见。在纽卡斯尔,所有的商场平时在下午五六点就早早打烊,晚上仍会营业的除了餐馆和**院,就只有星罗棋布的酒吧了。纽卡斯尔人的夜生活比较单调,大部分人外出消遣的方式就是去酒吧喝上两杯。这里的酒吧一般供应三种啤酒:Bitter,Lager和Cinde上了一些年纪的"Geordie"都喜欢去传统的英式酒吧,聊天和看比赛。每逢比赛日,酒吧的生意相当红火,很多"Geordie"一次要上五六杯,一字排开放在桌上。比赛散场后又会迎来另一个高峰,在球场没有喝尽兴的球迷会到这里来继续过瘾。

  。

  业余足球的繁盛

  英格兰足球长盛不衰,英超联赛如火如荼,这与英格兰的足球基础是密不可分的。在英格兰足总杯的历史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业余球队楸番职业球队甚至是英超球队,也由此可见英格兰的整体足球水平之高。草质优良的足球场在英格兰随处可见,但凡是英格兰人,抛个足球过去都能颠上几脚。

  纽卡斯尔有着数量众多的业余球队,平日就在自家附近的球场摆开战场。别看是业余比赛,裁判,教练和球迷一样都不少,水平也是有目共睹。战术简洁,阵型明了,拼抢激烈是业余比赛的更大特点,加上"Geordie"豪放的性格,观赏性丝毫不差。

  英格兰人热爱足球,热爱自己的球队,每个人说起俱乐部来都如数家珍,他们称凯文基冈为“the one",称阿兰希勒为"the king",言语中流露出无比的自豪。他们中大部分人的祖辈都是工人阶段,生活和信仰纯朴而简单,没有太多花哨,喜怒不藏于色,因为不满球队的成绩或举措,他们会在俱乐部门前高喊 *** ,也会在第二天准时坐上看台;会在俱乐部网站的bbs上对球队战术指手画脚,批评球队表现,但比赛时仍会为每个球员喝彩;会在平时与死敌怒目相向,也会在国家队比赛日抛开恩怨,共同为英格兰队加油呐喊。这就是纽卡斯尔联队的球迷,坚强执着是他们的个性,黑白相间的球衣是他们的铭牌在泰恩河畔,"In black and white,everyone is a hero"

  望采纳

Bar。

英语(英语:English)是一种西日耳曼语支,最早被中世纪的英国使用,并因其广阔的殖民地而成为世界使用面积最广的语言。英国人的祖先盎格鲁部落是后来迁移到大不列颠岛地区的日耳曼部落之一,称为英格兰。这两个名字都来自波罗的海半岛的Anglia。

该语言与弗里斯兰语和下撒克森语密切相关,其词汇受到其他日耳曼语系语言的影响,尤其是北欧语(北日耳曼语),并在很大程度上由拉丁文和法文撰写。

英语已经发展了1400多年。英语的最早形式是由盎格鲁-撒克逊人移民于5世纪带到英国的一组西日耳曼语支(Ingvaeonic)方言,被统称为古英语。中古英语始于11世纪末,诺曼征服英格兰;

1476年,威廉·卡克斯顿将印刷机介绍给英国,并开始在伦敦出版之一本印刷书籍,扩大了英语的影响力。自17世纪以来,现代英语在英国和美国的广泛影响下在世界各地传播。

通过各类这些国家的印刷和电子媒体,英语已成为国际主导语言之一,在许多地区和专业的环境下的语言也有主导地位,例如科学、导航和法律。

鸡尾酒杯主要区别就是容量的大小,其次还有样式不同。

1、典型容量:250 mL

适用鸡尾酒:马提尼(Martini)、曼哈顿(Manhattan)、大都会(Co *** opolitan)和边车(Sidecar)等。

马提尼杯(Martini Glass)是一种倒锥形(V 型)的带柄玻璃杯,是用来盛装“鸡尾酒之王”马提尼的一种典型杯子,也是最常见的鸡尾酒杯,因此它有时候也直接被称作“鸡尾酒杯”,它更是世界各地鸡尾酒杯的标准模板。马提尼杯的容量一般不大,因此并不适用于基酒调料众多的鸡尾酒。此外,由于形状独特,因而不宜倒太满,否则杯中的鸡尾酒很容易溢出来。

2、古典鸡尾酒杯

典型容量:180 mL-300 mL

适用鸡尾酒:古典鸡尾酒(Old Fashioned Cocktail)、金汤力(Gin and Tonic)、螺丝刀(Screwdriver)、白俄罗斯(White Russian)和自由古巴(Cuba Libre)等。

古典鸡尾酒杯(Old Fashioned Glass)又称平底杯、宽口矮脚杯,也是经典的杯型,在酒吧中非常常见。它的杯沿较宽,杯底较厚,因此一些非液体成分可以直接在杯中搅碎。古典杯适用于各种饮料,很多加冰鸡尾酒都会采用这种杯型(例如经典的加冰威士忌),还有一些适用于高球杯的鸡尾酒也可以采用这种杯型。还有一种杯子和古典杯非常相似,不过杯口直径没有那么大,经典鸡尾酒萨泽拉克(Sazerac)就是采用这种杯型。

3、高球杯

典型容量:240 mL-350 mL

适用鸡尾酒:血腥玛丽(Bloody Mary)、美态(Mai Tai)、新加坡司令(Singapore Sling)和莫吉托(Mojito Cocktail)等。

高球杯比古典鸡尾酒杯的杯身要高,比后文提到的柯林杯要矮但更宽更结实。它是高球鸡尾酒的经典杯型,几乎在每个酒吧都可以看到。高球杯的适用性很广,盛装的鸡尾酒一般也含有大量的冰块,混合了各种各样的饮料和其它调料。

4、柯林杯

典型容量:300 mL-410 mL

适用鸡尾酒:汤姆柯林斯(Tom Collins)、长岛冰红茶鸡尾酒(Long Island Iced Tea)和法兰西75(French 75)等。

柯林杯和高球杯非常相似,杯身也是呈圆柱形,一般瘦且长,不过柯林杯比高球杯的杯身更窄也更长,有点像烟囱或玻璃灯罩。这种杯型常用来盛装一些以气泡元素的原料(如苏打水或起泡酒)为基酒的鸡尾酒,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持其气泡。柯林杯并不如高球杯那么常见,因为大多数时候,这两种酒杯都可以替换使用。

5、碟形香槟杯

典型容量:300 mL

适用鸡尾酒:曼哈顿、边车及以香槟为基酒的鸡尾酒。

碟形香槟杯(Champagne Saucer/ Coupe)是一种杯口宽而浅的碟形杯,1663 年,这种酒杯在英格兰诞生,从此成为了搭建香槟塔必不可少的一种酒杯。当然不少调酒师也会用这种杯子来盛装鸡尾酒,例如边车和曼哈顿鸡尾酒。

6、玛格丽特杯

典型容量:300 mL 以上

适用鸡尾酒:玛格丽特(Margarita)和得其利(Daiquiri)等。

玛格丽特有“鸡尾酒之后”的美誉,用来盛装这种鸡尾酒的酒杯类型非常多,不过其中最经典的当属上图这种杯型。这种杯型是碟形香槟杯的变体,杯柄较高,杯身下半部分小,上半部分大,杯口处还常抹有盐或酸橙等作装饰。它是专门为以龙舌兰(Tequila)为基酒的鸡尾酒所设计,所盛装的鸡尾酒经常混合各类水果。在正式场合,玛格丽特杯也常用做标准鸡尾酒杯;而在非正式场合,玛格丽特可能会用古典杯盛装。

7、飓风杯

典型容量:600 mL

适用鸡尾酒:椰林飘香(Pina colada)、新加坡司令、龙舌兰日出(Tequila Sunrise)、六月虫(June Bug)和蓝色夏威夷(Blue Hawaii)等。

飓风杯(Hurricane glass)也被称作旋风杯(Cyclone Glass),于 1940 年在美国新奥尔良(New Orleans)发明,然后迅速流行开来。飓风杯的杯柄很短,杯身很长(可以和高球杯交换使用),且呈曲线形,整体形状类似于一个花瓶,杯口顶部则类似于喇叭口,使其完全 hold 得住各种复杂的装饰。一般来说,这种杯型非常适合混合冰镇类饮料,在热带地区非常常见。

8、银制或锡镴制鸡尾酒杯

典型容量:350 mL

适用鸡尾酒:薄荷朱利普(Mint Julep)、莫斯科佬(Moscow Mule)

冰镇薄荷酒杯(Julep Cup)是一种桶状鸡尾酒杯,更好的材质是银,当然镀银的、锡镴制的或者不锈钢的也有。这种酒杯一般在美国肯塔基州(Kentucky)比较常见,多用来盛放含碎冰的鸡尾酒,而且它可以让鸡尾酒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持冷冻状态,特别适合天热的时候使用。

9、爱尔兰咖啡杯

典型容量:250 mL -300 mL

适用鸡尾酒:爱尔兰咖啡(Irish Coffee Cocktail)和香甜热酒(Hot toddy)等。

爱尔兰咖啡杯(Irish Coffee Mugs)一般用于热饮鸡尾酒,因此采用抗热材质做成,带有杯脚和矮矮的杯柄,还带有一个手柄方便持杯。爱尔兰咖啡杯大多用于盛放以咖啡、威士忌为原料制成的鸡尾酒,热热的喝下去,可以帮助在冬天驱走寒意。

10、波士顿杯

典型容量:450 mL

作用:用于调制常见鸡尾酒。

波士顿杯(Boston Glass)是鸡尾酒界不可或缺的一种杯具,不过它一般不会用来盛装成品鸡尾酒,而是调制鸡尾酒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杯子。经典的波士顿杯为平底玻璃杯,杯身和高球杯非常相似,不过波士顿杯不是圆柱形,而是从杯底到杯口直径逐渐变大。波士顿杯经常和波士顿调酒器搭配使用,上图正是调酒师调酒时的经典动作。

酒吧必知的英国更流行的果酒品牌

 导语:果酒是指用水果本身的糖分被酵母菌发酵成为酒精的酒,含有水果的风味与酒精。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酒吧必知的英国更流行的果酒品牌,欢迎参考!

 cider(果酒)在英国特别火。有数据表明,英国是世界上购买cider最多的国家。

 最原始也是最常见的Cider是一种用苹果汁酿造的苹果酒,所以又叫Apple Cider。苹果酒在英国很流行,尤其是在英格兰西南部和东安格利亚地区。有数据表明,英国人民人均苹果酒消费更高,同时还拥有世界上更大的苹果酒生产公司,包括更大的HP Bulmer公司(HP Bulmer是一家创建于1887年的英国cider制造公司,它是世界上销量更大的cider制造公司)。自2006年起,英国每年生产的苹果酒达到了60亿升……从科学常识的角度来看,cider应该是喝不醉的,它的'口感滑润,气泡也比啤酒少,口味分“dry”和“sweet”,酒精度由2%到85%不等。所以很适合不能喝酒去了酒吧夜店不知道该点什么的人。

 在英国,一般较大的酒吧会有从酒桶里面现压的cider,这样对保存苹果气息是很有帮助的。不过你也可以询问服务员是否有瓶装cider。拜日星月异的科技发展所赐,cider已经不局限在苹果味了,它能够提供的口味种类可多了。除了传统的苹果口味之外,根据不同公司所出产的cider,它还会有西洋梨口味、莓果口味、梨子口味等等,不一而足。

 在英国cider的品牌和种类简直像大海里的鱼一般繁多,以下六种是英国更流行的果酒品牌。

 Strongbow

 这是英国HP Bulmer公司的一款dry cider,从1962年就有了。英国有1/3的cider都是它。在Tesco、Sain *** ury’s等各大超市都能买到,大概一瓶只要两三镑,简直是居家旅行必备良品。

 Aspall

 可能有些人对cider有顾忌,是不喜欢那种甜甜腻腻的感觉。没关系,英国的酒公司可是非常尽忠职守地为人民服务的。对于不喜欢甜味的人,可以选择“medium Cider”,这其中比较推荐的就是Aspall Draught Suffolk Cyder,它的甜度不高,而且气泡浓郁,十分有啤酒的感觉。当然酒精度也很合适,55%,女性喝它妥妥的。

 Magners

 Magners又是英国果酒销量最多的一款,除了经典的苹果和梨的果酒以外,还有berries和Golen Draught的选择。它是来自爱尔兰的果酒品牌,酒精度45%。

 Rekorderlig

 除了英国的cider,世界上还有一个传说中cider做的更好的国度,那就是瑞典。他们国家的cider——Rekorderlig不知道征服了多少人。这家公司的cider口味特多,有西洋梨、草莓、哈密瓜、百香果、芒果,最近甚至又要推出柳橙口味!这些不同口味的cider喝起来就像是果汁,甚至没有酒味,相当适合女性喝。

 Kopparberg

 这是另外一个瑞典牌子的cider,酒精含量适中,45% 。像Rekorderlig一样,他家也是有很多种口味选择。并且特别贴心的是,Kopparberg还提供无酒精版的 cider,实在不能喝酒的小伙伴可以选择无酒精版,就当是喝气泡果汁儿了。比较推荐有一款带花香的接骨木 elderflower 柠檬口味,清香但是不甜腻。

 Bulmers

 对于这个牌子果酒的印象可以用“五颜六色”来形容,因为它的口味非常多,1887年就创牌了,是“土生土长”的英格兰果酒老字号。

;

Martini Glass

马天尼杯

这是在酒吧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杯子,大部分情况是用来出品“鸡尾酒之王”马天尼的一种典型杯子,很多时候它也直接被称作“鸡尾酒杯”。

它更是世界各地鸡尾酒杯的标准模板。因为马天尼杯的容量一般不大,因此并不适用于基酒或成分众多的鸡尾酒。马天尼杯一般以成分较为简单,风味独一的鸡尾酒所选用[来看我][来看我][来看我]

Old Fashioned Glass

古典杯

又称平底杯、宽口矮脚杯,也是经典的杯型,在酒吧中非常常见。它的杯沿较宽,杯底较厚,因此一些非液体成分可以直接在杯中搅碎。例如古典鸡尾酒(Old Fashioned Cocktail)

古典杯适用的酒款十分广泛,甚至连很多纯饮方式也都会直接以加冰的方式使用,例如:威士忌。还有一些适用于嗨棒杯的鸡尾酒也可以采用这种杯型。还有一种杯子和古典杯非常相似,不过杯口直径没有那么大,经典鸡尾酒萨泽拉克(Sazerac)就是采用这种杯型。

Collins Glass

柯林杯

柯林杯和嗨棒杯非常相似,以至于单凭外观很难分辨出它们的差别,杯身也是呈圆柱形,一般瘦且长,不过柯林杯比高球杯的杯身更窄也更长,有点像烟囱或玻璃灯罩。

这种杯型常用来盛装一些以气泡元素的原料(苏打水·姜啤·香槟等)为基酒的鸡尾酒,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持其气泡

Champagne Saucer/ Coupe

碟形香槟杯

这是一种杯口宽而浅的碟形杯,1663 年,这种酒杯在英格兰诞生,从此成为了搭建香槟塔必不可少的一种酒杯。当然不少调酒师也会用这种杯子来呈现鸡尾酒,例如边车和曼哈顿鸡尾酒。

Margarita Glass

玛格丽特杯

玛格丽特有“鸡尾酒之后”的美誉,用来盛装这种鸡尾酒的酒杯类型非常多,不过其中最经典的当属上图这种杯型。

这种杯型是碟形香槟杯的变体,杯柄较高,杯身下半部分小,上半部分大,杯口处还常抹有盐或酸橙等作装饰。它是专门为以龙舌兰(Tequila)为基酒的鸡尾酒所设计,所盛装的鸡尾酒经常混合各类水果。

在正式场合,玛格丽特杯也常用为标准鸡尾酒杯;而在非正式场合,玛格丽特可能会用古典杯盛装。

Hurricane Glass

飓风杯

飓风杯(Hurricane glass)也被称作旋风杯(CycloneGlass),于 1940 年在美国新奥尔良(NewOrleans)发明,然后迅速流行开来。

飓风杯的杯柄很短,杯身很长(可以和高球杯交换使用),且呈曲线形,整体形状类似于一个花瓶,杯口顶部则类似于喇叭口,使其完全 hold 得住各种复杂的装饰。一般来说,这种杯型非常适合混合冰镇类饮料,在热带地区非常常见。

champagne glass

香槟杯

指专门于饮用香槟酒时使用的玻璃酒杯,是一种高脚杯。因香槟酒本身是白葡萄酒,所不同的是发泡,所以,饮用香槟也使用葡萄酒杯器型的玻璃酒杯,只是比葡萄酒杯的整体更趋于流线型,杯身细长,状似郁金香花,杯口收口小而杯肚大。它能拢住酒的香气,一般用于饮用法国香槟地区出产的香槟酒以及其它国家和地区出产的葡萄汽酒。可细饮慢啜,并能充分欣赏酒在杯中起泡的乐趣。

  英国是“啤酒之邦”。在喝啤酒方面,英国绝对是一个“大国”。如果按人均消费计算,中国人每喝一瓶啤酒,英国人就要干掉十瓶。中国有句俗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这句话也适用于英国,那么养育英国人的“水”就是啤酒。

 因此,如果你想知道英国的脾性,那么最直接的一个 *** 就是去酒吧饮杯啤酒。去英国之前,我以为啤酒只有一个品种,到英国以后才知道啤酒的种类五花八门:有清啤和醇啤,有甘啤和苦啤,有蒸啤和熏啤,还有白啤和黑啤。不同地方的人喝不同口味的啤酒。如果你和一伙朋友去酒吧,看看他们喝什么酒,就能大概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人,例如英格兰人爱喝苦啤,苏格兰人爱喝甘醇啤,爱尔兰人爱喝黑啤,而美国人要喝清啤。英国人的脾性之所以比美国人更含蓄和多层次,大概酒的成分也起点作用吧。

 啤酒最诱人的是那层覆盖在金色酒液上面的泡沫,它像雪花霜的白、像奶油的细腻,闪着珍珠的亮光。酒保从杯架上摘下一只晶莹的玻璃杯,不紧不慢地注入酒液,当泡沫聚集起来的时候停一下,要等待泡沫压实后再注入酒液。这样反复几次,泡沫逐渐积厚,就可以在杯口上站稳了。泡沫是斟酒的一门技巧,而且很有观赏性和诗意。一粒粒小珍珠从酒杯底不断地冒出来,徐徐升到啤酒的表面,堆起一层清香诱人的白色云朵,像是取之不尽的灵感。据说许多好诗、好文就是在此时酝酿出来的。在英国,啤酒和酒吧被罩上了一层文化色彩。

 英国酒吧买啤酒不是论“杯”,而是论“品”,品是英制容量单位,所以对酒保不要说“一杯”啤酒,而应该说“一品”啤酒。由于啤酒的种类很多,即使同一类的酒也有不同的牌子,所以你也不能简单地对酒保说“啤酒”,而要明确讲出酒名,告诉他你要“老猫汤姆”还是“苏格兰飞毛腿”。在爱丁堡,如果想喝正宗的苏格兰啤酒,更好知道什么是“先令”。先令曾经是英国的一个货币单位,但是在苏格兰,如果啤酒瓶上标着“八十先令”,它既不是指酒的价格,也不是指酒精的度数,而是表示酒体丰厚的程度。

 啤酒不像红酒和茶叶那样有分级制度,但是喝啤酒像品红酒和品茶一样,也讲究色、香、味。好啤酒看上去清澈透明,色泽鲜亮;闻起来淡雅芬香;入口时,清露晨流,沁人心脾;收口时,“胡”味无穷。“胡”是啤酒花特有的苦香味,不同的“胡”味酿造成不同的“啤性”。那种能把苦味喝出香味、以苦为乐的人才有希望修成“酒仙”,否则就只能算酒鬼。

 英国是个讲究阶层等级的社会,既然啤酒没有分级,于是酒吧便成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场所。酒吧有社会阶层之分,有行业之分,有兴趣爱好之分,还有性倾向之分。如果你去错了酒吧,那就像去错了教堂,会令你很尴尬。

 刚到爱丁堡的时候,我跟着一伙美国留学生晚上去“走吧”。我们走到一家酒吧,门口站着几个彪形大汉,他们是酒吧雇来维持秩序的保镖,据说他们能把人打得像皮球那样“邦、邦”跳,所以俗称“邦爷儿”。邦爷儿看到我们当中有几个人已经醉醺醺的,就拒绝让我们进入酒吧,劝我们不要再喝了,应该回家休息。虽然他们讲话的语气很客气,但是态度却非常坚决。我们走了几家酒吧,都有邦爷儿们出来“挡驾”,气得美国佬嗷嗷叫,但也没办法。我心里却庆幸省下了几英镑的伙食费。

 读书人不喝酒就像啤酒没有泡沫,太乏味了。中国现代儒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把读书乐和饮酒乐做过比较。他说,如果好酒之人知道读书之乐,那么读书就会乐过饮酒;反之,如果读书人有饮酒之乐,则饮酒乐过读书。在这方面,中英文化倒没有矛盾。英国着名法学家和作家休斯总结他在牛津大学的生活时说:“啤酒和木球虽然不能当作生活的全部,但在英国人的教育中,它们肯定是有益的。”大学生们对此一定非常赞成。事实上英国大学生素有泡酒吧的传统。斯蒂文森当年在爱丁堡大学法学院读书的时候,泡酒吧的时间多过上课的时间,以致他的“好”榜样成为学弟学妹泡酒吧的借口。

 爱丁堡有一家大学生经常光顾的酒吧,叫作“大夫吧”。这个名字一语双关:一方面,“大夫”与“博士”同义,适合做大学生的酒吧;另一方面,在古时候,啤酒是一种药水,大夫用它治肠胃病。这家酒吧很特别,它除了有酒柜和吧台以外还有两个大书架,上面摆满了书籍,其中不乏文学名着和学术专着,使它成了一家有酒喝的“图书馆”。这些书是常来酒吧的学生毕业后捐赠的。大学新生来这儿喝酒的时候,会意想不到地在学长们留下的财富中发现很实用的学习参考书,所以在这儿泡吧,还真能泡出几个学分。

 在英国,酒吧算半个文化场所。一个人可以没上过大学,但不可以没上过酒吧,这不是酒量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文化品味。所以周末的时候,我也会和同学一起去泡酒吧,试图提高文化的“水”平。不过,尽管泡酒吧的时数多了,酒量也大了,我却总是与“文化”隔着那层泡沫,品不出它的滋味。这么肤浅的问题又不好意思问人,只好闷在心里,直到很多年以后我看到英国的一个电视节目,才“瓶塞”顿开。

 那是一个科学节目,讲的是文化的起源。话说有一群四处流浪、朝不保夕的猴子被送到动物园,过上高枕无忧的生活。它们从此不再奔波,不再为三餐发愁,只愁如何打发空闲出来的时间。于是这群猴子开始找石头玩,并逐渐地由玩石头发展为收藏石头,然后挑出最光滑的石头端在胸前去开“派对”。人类学家指出这就是“文化”。在英国,不会喝酒不要紧,不懂当地文化也不要紧,只要去酒吧要上一杯泡沫飘香的啤酒,把它端胸前,就可以享受英国的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