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柯基咖啡馆在哪里成都柯基咖啡馆消费多少钱

装修宝典09

成都柯基咖啡馆在哪里成都柯基咖啡馆消费多少钱,第1张

成都柯基咖啡馆在哪里成都柯基咖啡馆消费多少钱
导读:相信经常刷抖音或者是小红书的朋友们有看到过这样一个地方,全是萌萌的短腿小柯基的一个咖啡馆,那这个地方在哪里呢快跟着小编来看看吧。成都柯基咖啡馆在哪里位置在成都市区锦江区东路1号,坐地铁可以到牛王庙地铁口旁边的ibox里面,其实很好找的,很容

相信经常刷抖音或者是小红书的朋友们有看到过这样一个地方,全是萌萌的短腿小柯基的一个咖啡馆,那这个地方在哪里呢快跟着小编来看看吧。

成都柯基咖啡馆在哪里

位置在成都市区锦江区东路1号,坐地铁可以到牛王庙地铁口旁边的ibox里面,其实很好找的,很容易就找到了,因此人也是非常多的。

成都柯基咖啡馆消费多少钱

价格还是很便宜的,人均在31元左右。

地址:成都锦江区东大街锦东路段IBOX

营业时间:

周一至周五上午11点30到晚上8点30

周六周日上午11点整到晚上8点30

很多朋友都会在抖音上看到这家店,现在已经成为网红店了。

位置还是很好找的,一往里走就能看到。

饮品的话有很多种类。

进去消费之后店家还会给狗零食可以亲自喂狗狗吃,家里没有狗狗的可以来云养狗啦。

一共有四只柯基,都超级可爱,脾气也是非常好的,怎么玩它都不会发火。

如果怕人多的话,可以在工作日前去,错开高峰期,然后你就可以想撸哪只就撸哪只啦!

狗狗的精力还是比较旺盛的,尤其是小柯基,到处跑。

所以建议不要休息日去,因为休息日去会特别多的人,店内就四只狗狗也不够大家玩的。

去惯了猫咖的朋友们知道,在猫咖还是比较安静的,因为猫猫也不闹腾,也不叫,但是狗狗是不一样的,刚才也说了狗狗精力比较旺盛,疯起来就会叫。

如果有洁癖的朋友们还是建议慎重考虑,毕竟养了狗狗就不会特别的干净。

毕竟是一个咖啡店,说到饮品的话,口味还是可以的,不过来到这里的都不是冲着口味去的吧。

但是口味还可以,不会踩雷,一杯大概就是三十到四十的样子,就当交了门票钱了。

ibox的创意园区其实不是特别火,有地铁也不会太多人过来玩,不过有了这个狗咖店招揽了不少人。

狗咖内还有个小操场,狗狗专门玩耍的地方,狗狗是每天店主要带回家的,家养狗狗,所以性格上也是很好的。

店内的服务员都比较年轻,是很好看的小哥哥和**姐。

餐盘也非常漂亮,还有好玩的狗狗,这里真的很适合闲暇之余过来玩耍,拍拍照撸撸狗,感觉还是很惬意的。

30万元左右

投资30万元以上的咖啡馆,如果选址得当,经营得法,也能赚不少钱。春熙路真锅咖啡副理杨威先生应记者邀请,设计了以下投资方案:

总投入:50万元,其中装修近25万(包括一年的房租)、咖啡机4万~10万元,10万元流动资金,其余的钱用来启动和宣传。

地点:高校附近或社区咽喉地。

人员:厨师3-4人(两班次)、服务员8-10人、保洁1人、吧员2人、收银员1人。

主要设备:桌椅40套左右,餐具水杯200个,酒杯80只,咖啡杯120套左右。

预计月支出:5万元

预计月收入:10万元

咖啡赛道增长迅猛,国内的咖啡市场也能够快速的崛起,未来这个行业的发展是比较迅速的,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必须要找到突破口也要懂得创新。

通过一些信息可以发现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咖啡馆,无论是商业圈还是社区以及农村小镇,都能够看到咖啡馆,而选择去咖啡馆做的人也比较多,对于人们来说这也是休闲社交的一种生活方式。身边也会有一些以特色为主题的一种咖啡馆,这类咖啡馆也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上海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这里的咖啡馆是比较多的,而这里的时尚咖啡馆是数不胜数,就会有大量的人气。

在成都也会有一些咖啡馆,这些咖啡馆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们,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特色存在,在成都的这家咖啡馆之前是废弃多年的绿皮火车,最后被改造成咖啡馆,而且在车厢里面还摆了一些老物件,这也是一种装饰品,在行李架上面还放着一些行李,在点单的时候直接简单的票做成了车票的样子,很多消费者就喜欢这种氛围感,非常强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喜欢尝鲜的年轻人,喜欢这种咖啡馆。咖啡香气非常的浓郁,也直接飘向的农村在一些,乡村有一些咖啡馆,成为网红们的打卡圣地。

而江苏常州就有一家咖啡馆在稻田边坐落,这家咖啡馆非常的美,游客来到这里可以选择喝咖啡,也能够欣赏不一样的美景。因为方式不一样,吸引人的点也不一样,这些咖啡馆的老板在装饰咖啡馆的时候,都会注意人们的需求,因为消费者在品尝咖啡的时候,更希望心情得到放松,而面前有一些美丽的事物,停留的时间就会更长一些,这样人流量就会变大,这样的咖啡馆人气也会变得越来越高。

成都地处相对封闭的长江上游地区,成都平原被众山环抱,被认为是“整个中国最富裕、土地最肥沃、人口密度更大的地区之一”。在中国北方,人们聚居在村庄里,但成都平原的农民则是散居的,如果从空中俯瞰,可见独立的农舍点缀在田野上一丛丛竹林之中。成都历史悠久,不少西方人对她不吝赞美之词,如“更好的城市之一”、“一个小北京”、“像京都一样的古典风情”等等。直至19世纪末,当沿海城市由于西方冲击经历剧烈变化之时,成都得以保留其传统,到成都的西方人惊奇地发现,“西方对成都的影响微乎其微”。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都是中国内地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从清末到1920年代,成都人口为34万-35万人;1930年代到40年代,为44万-45万人,1945年其人口规模达到74万人的顶峰,1949年降至65万人。成都有城墙环绕,整个清代只有四个城门与外界相通。从辛亥革命到1930年代,又开凿了三个城门。在城墙之内,成都还有两个被城墙包围的小城,即少城(又称“满城”)和皇城。少城位于城西,清代为旗人居住,一堵城墙把其同大城分离开来,但辛亥革命后这个城墙被拆除,少城和大城合而为一。皇城为汉代遗址,明代重修,位于成都城中心,周围御河环绕,内称贡院,三年一次的乡试便在此举行。虽然清廷覆没后其不断遭到破坏,但幸存到20世纪60年代。

天府之国的饮茶之风

喝茶作为中国日常生活重要部分有着漫长的历史,正如民谚所称:“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今日世界饮茶之习源于四川,远可追溯到西周,秦统一中国后,方传到其他地区,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在古代中国,人们追求在幽雅的环境中饮茶,文人骚客经常描写他们一边品茗一边吟诗作画的闲情逸致。清代画家郑板桥据称是“茶竹双痴”,作画时茶与竹不可或缺,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茅屋一间,新篁数干,雪白纸窗,微渗绿色”,然后“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显然郑板桥试图远离世俗的尘嚣,在大自然中得到创作的灵感。茶馆不可能营造这样一种心境。在成都,虽然茶馆具备了茶竹两者(使用竹椅,很多茶馆即坐落在竹林中),但通常是顾客盈门,熙熙攘攘。人们去那里不仅是喝茶,也追求济济一堂、熙熙攘攘的那种公共生活之氛围,这或许反映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大众与精英文人的不同品味和情调。

古代中国的各种记载提供了有关茶叶、茶叶生产、饮茶、茶文化的丰富资料,但对茶馆的记载多语焉不详。茶馆历史悠久,但其何时、何地以及怎样出现的,则不得而知。历史资料提到诸多饮茶之处,诸如茶室、茶摊、茶棚、茶坊、茶房、茶社、茶园、茶亭、茶厅、茶楼、茶铺等等,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形式和名称。由于缺乏详细的记载,我们并不清楚它们与今天所看到的“茶馆”有多大的相同和相异之处。不过,从有限的文献可知,至少唐代便有所谓“茶室”,即喝茶的公共场所。在北宋首都卞京和南宋首都杭州,有不少“茶坊”,提供了为同行同业聚会及 活动的场所。明代也有不少茶坊的记录,尤其是在南京、杭州、扬州等南方城市。

成都亦有很长的茶馆历史。元代费著的《岁华记丽谱》,便称成都有“茶房食肆”,人们在那里喝茶时,有歌伎演唱“茶词”。不过,20世纪之前关于成都茶馆的资料非常有限,目前所能见者无非是几首竹枝词。乾隆时期的著名文人李调元写道:“秋阳如甑暂停车,驷马桥头唤泡茶。怪道行人尽携藕,桥南无数白莲花。”当然,从这首词所透露的信息,我们也并不清楚他说的是一个茶馆还是一个茶摊买茶,但是至少我们知道那时已有卖茶水的生意。一首19世纪初的竹枝词则提供了稍微详细一点的记录:“文庙后街新茶馆,四时花卉果清幽。最怜良夜能招客,羊角灯辉闹不休。”该词不仅描述了茶馆的地点和氛围,从目前所知的资料中,还之一次看到了“茶馆”这个词在成都的使用。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概念的“茶馆”在成都并不普遍,正如晚清曾任知县的周询所写:“茶社无街无之,然俱当街设桌,每桌四方各置板凳一,无雅座,无楼房,且无倚凳,故官绅中无人饮者。”茶馆使用高的方桌、凳子、长条椅,不便人们久坐,到20世纪初,有茶馆开始使用矮方木桌和有扶手的竹椅,舒服的座位使顾客更乐意在此逗留,随后其他茶馆群起仿效。

“茶馆”是现代中国对这类服务设施最常用的词,但在四川,特别是民国及之前,最常用的说法是“茶铺”。在过去成都,熟人在街头相遇,最常听到的招呼便是“去口子上茶铺吃茶”。这里“茶铺”可以指任何一类茶馆。如果说“茶铺”是称人们所使用的公共空间,那么“茶社”或“茶社业”则经常指茶馆这个行业。20世纪初,一些更幽雅的茶馆设立,一般称“茶园”或“茶楼”。不少“茶园”提供演戏娱乐,而“茶楼”则指在有两层或设在二楼的茶馆,不少以评书招徕顾客。

关于茶馆的记忆

20世纪上半叶,许多到成都的外省人和外国人,对成都的茶馆和茶馆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的游记中常有生动的描述。成都人则自己调侃说成都有“三多”:闲人多、茶馆多、厕所多。在中国,成都的确以茶馆最多、茶客最众并在茶馆中消耗的时间最长而名声在外。如李劼人所描写的晚清:“茶铺,这倒是成都城内的特景。全城不知道有多少,平均下来,一条街总有一家。有大有小,小的多半在铺子上摆二十来张桌子;大的或在门道内,或在庙宇内,或在祠堂内,或在什么公所内,桌子总在四十张以上。”外来者还经常将成都茶馆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例如一个西方人发现在成都“有饭馆和茶吧(tea drinking saloons),面街而开,后者有着与英格兰的酒吧(public houses)同样的作用,但并无酒吧那样的弊病。朋友们在那里聚会闲聊”。他还注意到“大部分生意都在茶馆成交”。

不过关于茶馆最详细的描述还是来自到成都的外省人。著名教育家舒新城1920年代到成都时,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此地人民生活的特别休闲”。抗战爆发后,这种生活方式也改变不多。左翼作家萧军1938年到成都,吃惊于茶馆之多,便不无夸张地感叹道:“江南十步杨柳,成都十步茶馆”。曾经留学法国的 *** 元老吴稚辉在1939年也称:“成都茶馆之多,有如巴黎的咖啡馆。”当代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何满子回忆道:“茶馆之盛,少时以为当属江南为最;稍长,到了一次扬州,才知道更盛于江南;及至抗日战争时期到了成都,始叹天下茶馆之盛,其在西蜀乎!”何满子系江南人,除了战时在成都以及反右后被发配西北几年,他一生几乎都在江南度过,但成都茶馆是他常写的主题之一,生动记录了他在成都茶馆中的经历和观察。实际上,何满子不过是许多对成都茶馆情有独钟的外乡人之一,他们深受成都丰富的茶馆文化之感染,哪怕是短暂的茶馆经历,也给他们留下了无穷的回忆和无限的遐想。

1941年,一个文人写了一篇题为《关于茶馆》的有趣文章,描述了他在各地茶馆的不同经历。作者不是四川人,小时候父母不准他进茶馆,因为那是“下流社会”像 *** 烟鬼和赌棍这些人待的地方,即使他站在门外看里面的表演,父母也要把他狠揍一顿。因此,虽然他对茶馆很好奇,但在18岁离开家乡到武汉之前从未进去过。在武汉,茶馆的茶客也多是三教九流,他在那里学会了 *** 、讲下流话等恶习,成为远近闻名的“恶少”。后来他改邪归正,到过许多地方,便很少再光顾茶馆。不过在上海和南京,茶馆舞台上的漂亮歌女和台下衣冠楚楚的观众,给他印象颇深。抗战爆发后他到了四川,头五年在重庆,“有几百个夜晚”都消磨于谑称为“外国茶馆”的咖啡座中。最后他来到成都,发现这里的茶馆给各阶层的顾客提供了一个舒服的环境,是当时“以五元的代价,消磨半天以上的时间”的唯一去处,因而感叹道:“成都茶馆最伟大,真足甲观寰中”。

这些作者有着相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观察的角度也各有不同,但他们对成都茶馆生活的印象和感受非常相似,都认为成都茶馆之多,其茶馆文化之独特,茶馆服务之大众化,接纳各阶层顾客之包容性,人们在茶馆里所待的时间之长,茶馆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之紧密,是其他任何中国城市所难以比拟的。

本文摘录自《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王笛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再版。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现标题和小标题为编者所拟。

有人说,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

成都素以茶馆多、茶客多和喝茶耗时长而闻名,如今成都的生活节奏快了许多,但在公园里、街头巷尾仍然可以看见不少喝着盖碗茶、摆着“龙门阵”的人们,神情怡然自得。当时代牵着整个社会一路狂奔向前发展时,却有一些悠闲的生活习惯被这座城市保留了下来。

“盖碗茶”,是成都更先发明并独具特色。

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称盖碗或三炮台子。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

相传,盖碗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

崔宁与其女儿都特别喜爱喝茶,那时的茶杯没有衬底非常烫手,于是崔宁的女儿就奇思妙想发明了木盘子来托茶杯。

但茶杯容易滑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船。

基于兴趣,她后来把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人们称赞不已。

到后来环底做得越来越新颖,形状百态。

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就在四川成都地区诞生了。

茶船即茶托,用它端茶碗以免烫手。茶盖可以使水保持温度,还可以用盖来拨动茶水,使茶香四溢,滚烫的水也凉得快一些。另外,茶客喝茶时从茶碗和茶盖之间的缝隙下口,可以把茶叶撇开。其实,“盖碗茶”还有更深层的寓意:把茶盖比作天,茶船为地,茶杯喻人,把茶水一冲上,盖子一盖,便有了“天地人,精气神”的意境。

盖碗根据 *** 的原料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 白瓷盖碗、汝窑盖碗和青花瓷盖碗。

白瓷盖碗最实惠, 汝窑盖碗更适合土豪,老板们的佳选。盖碗的结构虽然简单,但是对做工的要求却比较高。

因为盖碗要做得严丝合缝,手绘要精美,做起来是比较难的。

使用盖碗泡茶更大的优点是它适合泡任何种类的茶,不像玻璃杯只适合泡绿茶,其他茶都不适宜,而紫砂壶不宜泡绿茶。

记得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 “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

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可见,连鲁迅先生也比较青睐于使用盖碗泡茶。

老成都生活

成都茶馆里一般都是矮的茶桌和竹椅子,让人可以坐得舒服些,但是又不像沙发或躺椅那么会使人昏昏欲睡,而是让你舒适的呆上一整天也不疲倦,这样,人们的坐功可以自然的增长。 也有不少茶馆有竹躺椅或藤躺椅,可以让人更充分地放松休息。 人们靠着或躺着休息,多数都在摆龙门阵(谈天)或称作“冲壳子”(吹牛)。

正所谓“杯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小茶馆大社会,这里汇聚三教九流之客,容留南来北往之风。所以“泡”字就成了茶馆的灵魂。难怪说成都的茶馆“有座、有茶、有趣”。

茶馆一天的生意也有闲忙之分,忙时称“打涌堂”,闲时称“吊堂”。茶叶叫作叶子,把茶叶放进茶碗叫做“抓”,每碗茶叶多的叫做“饱”,少的叫做“啬”。本来是饮茶或喝茶却叫做“吃茶”。把开水之一次冲进有茶叶的茶碗叫做“发叶子”或“泡茶”。开水温度不够,茶叶不沉底,一部份浮在水面上叫做“发不起”,讽为“浮舟叶子”。开水放置稍久,温度已降低,叫做“疲”,或说“水疲了”。第二次向茶碗内冲进开水,叫做“掺”或“冲”。“一开”、“两开”,是茶馆里常用的词。如说:“才喝了一开”,指喝的时间短。喝了好几开”,指时间长。这里的“开”,是指每冲一次开水必须揭开一次茶盖的竟思。“白”,是指掺过多次开水,茶已泡到没有颜色,成了白水了。当茶多们说“茶已喝白了”,就是准备要走了。

//////////

有句老话:“北京衙门多,上海洋行多,广州店铺多,成都茶馆多。”成都人爱上茶馆。可以说,成都人是把“爱茶主义”理解为或者表现为了“爱茶馆主义”。

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成都街巷计516条,而茶馆就有454家,几乎达到了每条街巷都有茶馆的地步。1935年,成都报载,成都共有茶馆599家,每天茶客达12万人之多,形成一支不折不扣的“十万大军”,而当时全市人口还不到60万。去掉不大可能进茶馆的妇女儿童,茶客的比例无疑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杯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小茶馆大社会,这里汇聚三教九流之客,容留南来北往之风。有钱的阔佬,有名的大家,坐在露天茶馆也丝毫无损他们的名声。相反,这是一种美德,一种品得咖啡,喝得盖碗小茶的平和与笃实。露天可以换成室内,竹椅可以换成藤椅,“三花”也可以换成“蒙顶”,但换不掉的是那种“散打”式的悠闲与自在,成都人有滋有味地过着自己幸福的茶水生活。

欢迎您来七子茶庄,与我们一起体验成都式茶馆乐趣~

七子茶庄—好茶喝健康

七子茶庄品茗地址

置信店

广福店

海峡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