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烫起源于哪里?

装修宝典025

麻辣烫起源于哪里?,第1张

麻辣烫起源于哪里?
导读:麻辣烫起源于四川长江之滨,最初的时候,是船工和纤夫创造了麻辣烫的吃法。从四川宜宾到三峡内的巫山,这一带由于水流湍急,纤夫自然是少不了的风景,他们在拉纤之余,在江边拾上几块石头,支起瓦罐,舀几瓢江水,撸上把干柴生火,在罐里加入蔬菜,没有蔬菜就

麻辣烫起源于四川长江之滨,最初的时候,是船工和纤夫创造了麻辣烫的吃法。从四川宜宾到三峡内的巫山,这一带由于水流湍急,纤夫自然是少不了的风景,他们在拉纤之余,在江边拾上几块石头,支起瓦罐,舀几瓢江水,撸上把干柴生火,在罐里加入蔬菜,没有蔬菜就就地取材,拔些野菜,放入海椒、花椒等调料,涮烫食之,吃后滋味美不可言,既可果腹,又可驱寒、袪湿; *** 方便的煮食习俗便在江边沿袭。后来,码头上的小贩见这种涮烫方式有利可图,便将菜品和炉具加以改造,置于挑担两头,边走边吆喝,江边桥头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享用起来。麻辣烫渐渐从江边走到了岸上。  这就是麻辣烫的起源。

麻辣烫可谓是四川火锅的前身,也可说是火锅的简装版,只是肉和菜都穿在竹签上,吃的时候,将一大把竹签穿起的肉和菜放进翻滚的红汤中,正宗的吃法可不是一串一串的吃,而是一抓一大把,用筷子轻轻一捋,菜就纷纷掉落香油碟中,然后开怀大吃!吃火锅所使用的食材在麻辣烫中亦全有,但麻辣烫则给食者提供了快捷方便的美食。就是这么一个我们请客吃饭可能谁都不会想到它,但却时常在街头巷尾无意中撞见的小小的麻辣烫,一如既往、扎扎实实地火了近20年。没有豪华的装修、没有名贵的菜品、没有笑得跟花一样的餐厅领班、甚至连一块像样的招牌都没有,几张桌子,两个灶台,满地的竹签,就这样天天围着一圈子人,吃得有滋有味,忘乎所以。那感觉就是一个字:“爽”!

重庆火锅的出现要稍微晚一些,大约在清代的道光年间(1821-1851)才有重庆火锅的出现。经过多方考证,重庆火锅真正的发源地是长江之滨--酒城泸州的小米滩(现高坝二五厂)。当时,长江边上的船工们跑船常宿于小米滩(小米滩在当时是四川境内长江边上的一个很适中的码头)。停船即生火做饭驱寒,炊具仅一瓦罐,罐中盛水(汤),加以各种蔬菜,再添加辣椒、花椒祛湿(因为有

"菜当三分粮,辣椒当衣裳"之说)。船工们吃后,美不可言(在他们心中),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在长江边各码头传开了。

而当时的重庆却是水路交通要道,比起泸州就大多了。这种食俗沿袭而下,传至重庆后,就又有一番变革了。当时一些苦力("棒棒")见到这种吃法后,就跑到杀牛场捡一些被人丢掉的牛内脏到长江里洗净,切成小块,和船工们一起吃。大家都觉得非常美味,又能填饱肚子,又能驱寒。再后来就有人干脆用一挑(两个)箩筐,一头放些牛杂(以毛肚为主)、小菜,一头放一泥炉子,用一口分了格的"大洋铁盆"放在炉子上,盆内沸腾翻滚着一种又麻又辣又咸又香的卤汁,每天就在河边、桥头或走街串巷的叫卖。于是这些船工、苦力(棒棒)们也不再自己生火煮了,各人认定一格,即烫即吃,直至吃饱,还花费不了多少钱,既经济,又方便,又能增加热量。除了那些苦力外,来围着挑担子的吃的人也越来越多。直到民国二十三年,才有人把它搬进了小饭店,把这些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是将分了格的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众人的口味,慢慢地这种小饭店越开越多,在重庆对岸江北的一条小街上几乎全都是这种饭店,并且吃的人相当多,这就是“重庆毛肚火锅”的起源。后来人们为了记住这种吃法是从小米滩传过来的,就干脆把这条街称作"小米街"。

乃至后来,到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火锅日益兴盛,官场要员、金融巨头、商人、记者等以吃火锅为荣,有人还把这种火锅店高尚化。许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跑到台湾的 *** 老兵,至今仍念念不忘重庆火锅的美味,有的还在台湾开起了火锅店(但由于原材料的问题,老是赶不上重庆本地的味道)。所以现在许多书上都说重庆火锅发源于重庆江北,但事实却是源于泸州,在重庆发展开来的。

重庆美食--火锅的来历 ------------------------------ ------------------------------ -------------------- 发布时间:2005-5-30 22:50:03 文章摘自:涪陵热线 火锅的来历 最早的火锅是用鼎煮的 大约一万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 那可说是非常大的锅子,无论是三足或四足的鼎,在当时, 只要是能吃的食物如肉类为主,通通都丢入鼎内,然后在底部生火, 让食物煮熟,成为一大锅的食物,当时叫做“羹”, 这就是最早的火锅了。到西周时代,不但发明了铜与铁, 且各种陶器品也改良 *** 成较为小型的器皿,适合一般人使用。 铜与铁的产生,不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 同时也与近代的锅子非常相近,铜制的锅子与陶制的沙锅, 到现在还是最实用、最普遍的火锅器皿, 而大的鼎最后则延伸为权力的象征了。 火锅的发展亦如同餐饮史的发展是渐进式的, 完全是依据当时的器皿、社会的需求与原物料的发现引进, 而加以变化的。三国时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 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和现今的“ 鸳鸯锅”,可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到了南北朝,“铜鼎” 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现今的火锅。演变至唐朝,火锅又称为“ 暖锅”。 拨霞供是南宋火锅之美名 在整个火锅历史的演变上,描写火锅最为传神的是南宋时代, 在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里所说的涮兔肉片。在当时, 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访隐士止止师,快到山峰时,下起大雪, 一只飞奔的野兔滚下石来,被林洪抓到,林洪想烤来吃, 问止止师会不会烧兔肉,止止师回答他说:“ 我在山中吃兔子是这样的,在桌上放个生炭的小火炉, 炉上架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桂做成调味汁, 等汤开了夹着片在汤中涮熟,蘸着调味料吃。 利用这样涮熟之吃法, 林洪吃了觉得如此的吃法甚为鲜美,且能在大雪纷飞之寒冬中, 与三五好友围聚一堂谈笑风生,随性取食,非常愉快, 因而为这样一种吃法取了个“拨霞供”的美名,取当时“ 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的美丽光景。随后发展到今天, 无论是各种肉类或蔬食,皆可如此涮食。

重庆火锅,又称为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嘉陵江畔、朝天门等码头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猪黄喉、鸭肠、牛血旺等。由于巴蜀素有“尚滋味”、“好辛香”、用辣椒、花椒等调味的饮食习惯,后发展为小商贩挑担沿街叫卖。重庆火锅随着改革春风迅速辐射全国。从西北戈壁腹地格尔木到冬海之滨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从北国冰城哈尔滨到椰岛首府海口市,都布满了重庆火锅馆,到处都可以品尝到重庆火锅的独特风味。真可味是重庆火锅红遍大江南北,魅力无限。但正宗的重庆火锅一直的发展可味是保守的,大型的重庆火锅技术向来不外传,一向以加盟形式在发展。加盟费少则几万,多则上百万,且店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店面少则百十平米,多则几千平米,不谈装修款,光是店面租金和加盟费就让居社会绝大数的中小投资者望火锅而心叹,-----只有有钱人才敢想,才能做,才能加盟重庆火锅,才能赚火锅带来的滚滚财源。

  据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马氏兄弟开办了重庆之一家以毛肚为主要菜品的红汤毛肚火锅馆。大约在清道光年间,重庆的筵席上开始出现毛肚火锅。抗战时期,重庆的火锅餐饮有较大发展,大街小巷遍开火锅店,其中著名的有云龙园、述园、一四一、不醉无归、桥头等等火锅店。在此基础上,演变为现代重庆的火锅。

  重庆火锅文化积淀深厚,独具特色。其一是表现了中国烹饪的包容性。“火锅”一词既是炊具、盛具的名称,还是技法、“吃”法与炊具、盛具的统一。其二是表现了中国饮食之道蕴含的和谐性。从原料、汤料的采用到烹调技法的配合,同中求异,异中求和,使荤与素、生与熟、麻辣与鲜甜、嫩脆与绵烂、清香与浓醇等美妙地结合在一起。特别在民俗风情上,重庆火锅呈现出一派和谐与淋漓酣畅相溶之场景和心理感受,营造出一种“同心、同聚、同享、同乐”的文化氛围。其三是普及性。

  重庆火锅来源于民间,升华于庙堂,无论是贩夫走卒、达官显宦、文人骚客、商贾农工,还是红男绿女、黄发垂髫,其消费群体涵盖之广泛、人均消费次数之大,都是他地望尘莫及的。作为一种美食,火锅已成为重庆美食的代表和城市名片,以至于人们说:“到重庆不吃火锅,就等于没到重庆。”